順治作為清軍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而被人們所熟知。
然而,很多人對他的認識僅限于他6歲繼位,14歲熬死多爾袞得以親政,然后勵精圖治,為清朝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鮮有人知的是,順治在親政10年后,也就是24歲便去世了。
那么順治為何會早逝呢?事實上,但凡看了他這24年是如何過來的人,都會感嘆:順治能活到24歲已經算奇跡了。
首先,順治面臨巨大的精神壓力
導致順治早逝的原因有四點,首當其沖的便是巨大的精神壓力。
按理說,這皇位根本輪不到順治來繼承。畢竟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順治是老九,基本屬于墊底的存在。正常來說,除非他前面那群哥哥全都暴斃了,他才有資格繼承皇位。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尤其是在當時,清朝的制度還很落后。繼承皇位更多的還是看實力說話。
因此,當皇太極去世后,他的弟弟多爾袞就站了出來,和皇太極長子、順治的大哥豪格爭奪皇位。
多爾袞既然敢這么做,自然是有所倚仗的。他和他的兄弟手中掌握著正白旗和鑲白旗,此外正黃旗、正紅旗、正藍旗的部分貴族也私下表示支持他。
當然,多爾袞也明白,這些貴族都是墻頭草,最會見風使舵。想要奪得皇位,還得靠硬實力。
于是,他私下聯系各旗旗主,給予好處,想要他們支持自己。
至于豪格這邊,實力也不弱,皇太極掌握的上三旗的貴族大多支持他。
畢竟因為皇太極的原因,上三旗的地位凌駕于下五旗之上。一旦多爾袞登上皇位,必定會提升兩白旗的地位,進而打壓他們。這是這些人不愿意看到的。
支持豪格,也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二者算是一榮俱榮的關系。
雙方爭奪到最后,竟然旗鼓相當。尤其是以鰲拜為首的一幫大臣以死相逼后,多爾袞意識到自己是沒戲了。
但是他也從眾大臣的態度中看出了端倪:對于大臣們來說,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就行,并不一定要是豪格。
作為退讓的交換條件,多爾袞提出擁立年幼的順治繼位。
之所以選擇順治,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順治是孝莊太后的兒子,多爾袞與孝莊之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另一方面,也是順治年紀足夠小,這就給多爾袞把持朝政制造了機會。
大臣們一看,選這么一位弱勢皇帝,也就意味著自己手中的權力增大了,于是沒人反對。
順治繼位后所要面對的環境可想而知。他不僅要面對野心勃勃的多爾袞,還要面對一幫不懷好意的大臣。
總之,沒人將她這個“小皇帝”放在眼里,就連宮里的宮女、太監、侍衛都經常敷衍他。
有時候順治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見,都被大臣們以“陛下年幼,什么都不懂,凡事交給我們這些老臣即可”為由打斷。
當然,最讓順治害怕的,還是多爾袞。
從順治繼位開始,多爾袞就在暗中發展勢力,排擠、打壓豪格,最終導致了豪格的慘死。
此后,多爾袞再無掣肘。在他的暗示下,順治先是封其為“叔父攝政王”,后來又晉封為“皇叔父攝政王”,到最后干脆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地位凌駕于皇帝之上。
翻遍史書,見過囂張跋扈的權臣,但是沒見過像多爾袞這么囂張的權臣?;实劬谷贿€要管他叫“爹”,順治這皇帝當得有多憋屈,可想而知。
而且多爾袞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有人都相信他下一步該篡位了。至于順治這個皇帝是什么下場,沒人在意。順治自己也不敢去想。
可以說,那段日子里,順治每一天都過得十分煎熬。對于他來說,也許死亡反倒是一種解脫。
其次,順治是個工作狂
幸好吉人自有天相,多爾袞在一次外出游獵的時候,意外墜馬身亡。順治得以親政,開始做真正的皇帝。
他很快就發現:這個皇帝不好做。
當時的清朝可謂是千頭萬緒,一大堆問題亟待解決。別的不說,多爾袞雖死,但是其黨羽遍布朝堂,如何處理這些人,就是一門學問。
打擊過于嚴厲,有可能逼急了這些人,到時候來個魚死網破。如果不處置這些人,又會讓人以為他這個皇帝好欺負,到時候沒法帶隊伍。
最后,順治決定抓幾個典型嚴懲,來震懾宵小。
于是,大學士剛林、祁充格、吏部尚書譚泰等人被賜死。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被迫自盡。
前面幾個人,雖然是多爾袞的心腹,在朝堂上地位也不低,但是和那些王公大臣比起來還是差遠了。至于阿濟格,多爾袞都不在了,死了也沒人在乎。
這一套“連招”下來,暫時震懾住了大臣們。但是更大的考驗還等著順治。
雖然多爾袞獨斷超綱,順治這個皇帝形同虛設。但是不得不承認,多爾袞也是有其價值的。別的不說,因為有多爾袞在,那些野心勃勃的王公大臣只能老實做人,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現在多爾袞不在了,于是這些人紛紛冒頭,想要和順治這個皇帝爭奪權利。
對于這些人,一味地打壓是不行的。畢竟他們手里的權力都不小,這些人合起伙來,甚至能凌駕于皇權之上。
好在這些人心不齊,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因此,順治用了兩招來平衡權力。
其一,就是設立內閣。在明朝,內閣才是最高決策機構。而清朝一開始是沒有內閣的,朝廷大事都是那些王公大臣各抒己見。
當然,順治的內閣啟用的其實還是那些王公大臣,但是范圍縮小了。想進入內閣嗎?那就要跟皇帝齊心。
于是王公大臣發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站在了順治這邊。
此外,順治還重用漢族大臣,來平衡滿族大臣的權力。這在一個以滿族為主的朝廷里,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漸漸地,他這個皇帝真正掌握了實權。
當然,這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是千難萬難。這背后是無數個日日夜夜殫精竭慮的工作,基本上從親政開始,順治就很少有不加班的時候。
用現在的話說,他就是個加班狂魔。
而這樣的生活,很顯然透支了他的身體,為其短壽埋下了伏筆。
此外,順治工作之余還不忘去后宮加班
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事實上,皇家對于子嗣的看重程度遠超普通家庭。
普通家庭如果沒有子嗣,其實影響不大。人們依然該吃吃該喝喝。
但是皇家沒有子嗣,那就是重大問題了。這意味著皇帝沒有繼承人,一旦皇帝去世,朝廷就會陷入難以運轉的狀態。尤其是在順治朝,那些王公大臣誰也不服誰,到時候朝廷會陷入癱瘓。
最壞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權貴互相征伐,爭奪皇位的情況。到時候免不了生靈涂炭,受傷的還是百姓,
更何況,沒人愿意將自己的江山托付給外人。
因此,順治在子嗣方面十分上心。每天結束了漫長的加班后,順治還不忘去后宮繼續加班。
為了實現“多子多?!钡哪繕耍樦卧谂χ?,還不忘不斷充實后宮。
人們一般形容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但是實際上,一般皇帝的嬪妃數量少則幾人,多則一二十人。也就是說,二十多個嬪妃,已經算多的了。
但是順治算是個例外,她的嬪妃數量高達五十多人。而且這五十多人也是雨露均沾,以此來保證誕下子嗣的概率。
當然,說是雨露均沾,但是每個嬪妃受寵的多寡還是有區別的。比如順治最寵愛的董鄂妃,得到寵幸的機會自然要比其他人多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一些不得寵的妃子,順治一年好歹也會寵幸幾次的。如此說來 。他流連后宮真的是為了“正事”。
順治這么努力,其結果自然也是喜人的。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這些嬪妃共為他誕下子女共14人,其中皇子8人,皇女6人。平均下來,每年都要誕下一兩個子女。
正是由于順治如此“勤勉”,原本就操勞過度的身體進一步透支。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何時倒下都不奇怪。
天花,壓倒順治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壓倒順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當時讓人聞風喪膽的天花。
天花在當時就是死亡的代名詞,因為一旦得了天花,很少有人能夠挺過去。很大一部分分原因是當時的醫學水平落后,根本無力應對天花。
以至于一旦得了天花,只能硬扛。
當然,也不是人人都會得天花,但是一般來說,抵抗力弱的人更容易得。
很不巧,順治當時的身子太弱了。
而導致這一結果的,正是上面三點原因。長期的高壓力,沒日沒夜的工作,以及不加節制的后宮生活,使得順治的抵抗力和沒有一樣。
這時候,天花就乘虛而入,順治立刻就倒下了。
雖然御醫們忙前忙后,施展了渾身解數。但是天花在當時就是絕癥,御醫們能做的也就是幫順治增強下抵抗力,剩下的只能靠他自己。
很可惜,順治沒能挺過去。準確地說,順治是被天花秒殺。從出痘到他去世,只經歷了短短五天。御醫們的努力毫無效果。
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順治當時的身體已經虛弱到了什么程度。
事實上,按照順治這樣的生活狀態,能活到24歲已經算奇跡了。當然,雖然他在位的時間不長,但是他為百姓、為國家所做的一切還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沒有他奠定的基礎,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康雍乾盛世”。
參考資料:
《清史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