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于@0625.,水生情報局,《湖泊科學》,江蘇省人民政府。
江蘇女子野釣解鎖2條“新物種”
3月30日,ip地址為江蘇的博主@0625.發布了一則短視頻,展示的是作為新手釣魚佬的她釣到的新物種,配文是:“釣魚解鎖新物種,好好看!”
視頻中剛好可以看到她所說的“新物種”的背部和側面,可以看到這條魚的背部是深色的,整個魚體相當修長,從頭部到尾部不斷變細。
旁邊那邊幾乎要翻肚的魚的側面把細節展示得很清楚,可以看到其魚體的體側是銀色的,在陽光照射下散著白光。身體是扁而長,前部高,向后漸低,跟背部觀感類似;其背鰭很靠前,臀鰭一直延伸到了尾鰭,尾鰭銳利無分叉,看起來就跟一把刀子似的。
很多網友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博主居然還敢發出來!真的是很“刑”啊!因為他們認為這條魚的真實身份是刀鱭(Coilia nasus),就是俗稱的長江刀魚!它還有其他俗稱,比如:黃河鱽魚、江刀、長江刀鱭、刀魚、毛花魚、野毛魚、梅鱭。
它被認為是極度瀕危的物種,雖然長江刀魚目前雖未被正式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但隨意捕捉確實可能遭到處罰。
博主聽到網友們的回復,表示自己當時就已經放生了,還配上了“唯唯諾諾”的表情包來表示害怕。
不過博主其實壓根不需要害怕,如果有人意外釣到長江刀魚,只要不是在禁漁區域和禁漁時間內,不是進行生產性捕撈,那就沒關系。更何況博主釣到的這兩條魚其實壓根不是長江刀魚,而是毛刀魚,學名湖鱭(Coilia nasus taihuensis),俗稱湖刀。
它們的差異
它們都是同屬鱭屬的物種,甚至是從同一個祖先分化而來的,但是它們的各方面差異還是很大的。
長江刀魚是洄游魚類,它們在每年的的春季都會從東海逆流而上,穿越上千公里長江抵達鄱陽湖產卵,非常的艱難;而湖鱭(Coilia nasus taihuensis)比起親戚卻顯得有些懶散,它們主要分布在長江下游及其附屬湖泊,以太湖、巢湖等地區為主,完全沒有洄游的心思。
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湖鱭的分布為封閉湖泊環境,演化為陸封型,其LDHA基因發生突變,賦予其在低氧靜水中生存的優勢,但是卻沒辦法像長江刀魚一樣去“搏擊江海”,體型也會比長江刀魚小。
長江刀魚成年體長可達40厘米,脊椎骨多達82節;湖鱭卻因長期適應封閉環境,體型縮小至20厘米以內,脊椎骨減少到74節以下,體色泛著淡黃,吻部也更顯圓鈍。若細數臀鰭條,長江刀魚擁有83-97根細密鰭條,湖鱭則僅有65-80根。
這么一聽不好分辨,但是其實可以簡單理解分布在太湖等純淡水域中,20厘米以下的就必是湖鱭。
兩者的命運也完全不同。長江刀魚與鰣魚與河豚并稱“長江三鮮”,據說口味是相當之好,令饕客趨之若鶩。雖然我沒吃過,但看它被人類吃到瀕危,顯然確實是好吃的。甚至曾經長江刀魚創下過萬元一斤的天價!不過其數量降低跟水壩阻隔和水源污染也有很大的關系。
反觀湖鱭,其數量巨大,每年能捕撈3000噸,占據了湖泊魚類的60%。數量太多了,而且只能用來做魚干或者飼料甚至肥料,因此它們一斤也就幾塊錢,非常不受待見。而且數量過頭的湖鱭甚至會擠占了鰱鳙等魚類的生存空間,引發藍藻爆發的連鎖反應。
相關內容在我之前的文章《太湖一網可撈6萬斤毛葉魚,為何老漁民卻很怕?還認為是隱患?》中提過了,我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我主頁搜看看。
補充信息
你一定經常聽人家說什么“海刀”、“江刀”、“湖刀”,聽得亂亂的吧?長江刀魚就是江刀,而湖鱭就是湖刀,海刀一般指的是鳳尾魚,學名鳳鱭(Coilia mystus),它們其實在很久以前都是刀鱭家的成員。
不過后來我國的刀鱭分為2個生態類群,分別為江海洄游型和湖泊定居型。根據不同的刀鱭成年魚居住的區域的不同:海水、江河的中下游以及通江湖泊,于是就分化成了不同的品種,就是所謂的“海刀”、“江刀”、“湖刀”。
它們算是一家人,雖然看起來外形的差異不大,但因為居住區域的不同而分化的習性差異巨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