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九月二十八日,監生唐輔、張默來到山西太原府,向皇第三子晉王朱棡開讀詔書,告訴他十五天以前,大明皇帝朱元璋已經冊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曩古列圣相繼馭宇者,首建儲君。朕自甲辰即王位,戊申即帝位,于今二十九年矣。前者撫將練兵,平天下亂,偃天下兵,奠生民于田里,用心多矣。及統一以來,除奸貪,去強豪,亦用心多矣。邇來蒼顏皓首,儲嗣為重。嫡孫允文以九月十三日冊為皇太孫,嗣奉上下神祇,以安黎庶。告爾臣民,想宜知悉。—《太祖皇帝欽錄》
皇太孫朱允炆劇照
對此晉王殿下極為不滿,大哥雖然死了,我還活著呢!而且論年紀,我家世子朱濟熺才是你老人家長孫,憑什么讓朱允炆這個黃口小兒成為儲君?
那么明明子嗣眾多,朱元璋為何要在太子薨逝之后,選擇立皇孫為儲君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開國太子薨逝
朱標,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初五日,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嫡長子,生母馬皇后。
吳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吳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蘇南京)開國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就在同一天,十四歲的吳王世子朱標被冊立為皇太子。冊文之中,老朱對這位愛子寄予了極高的期許。
爾生王宮為首嗣,天意所屬。茲正位東宮,其敬天惟謹。且撫軍監國,爾之職也。六師兆民,宜以仁信恩威,懷服其心,用永固于邦家,尚慎戒之。—《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
太子朱標劇照
為了防止皇帝、皇太子班底出現沖突,朱元璋干脆讓李善長、徐達等一干文武重臣,全部兼任東宮屬官。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已故開國第二武臣:平忠武王常遇春長女被冊封為皇太子妃,常家人馬全數納入朱標麾下。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月,朱元璋命省、府、臺臣今后百司所奏之事,皆啟皇太子知之,也就是朝中大事全都要抄送給朱標。而到了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九月,諸司又收到旨意:今后常事啟皇太子,重事乃許奏聞,意思就是老皇帝開始抓大放小。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終極大殺招出現: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啟皇太子處分,然后奏聞。得,大明朝常務副皇帝朱標正式登場。
太子在朝中縱橫捭闔,無論是淮西勛貴、文官集團,還是坐擁重兵的戍邊親王們,個個服氣。朱元璋老懷大暢,自己百年之后,大明基業必能在太子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
太子朱標劇照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明朝歷史,或者說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能力最強,也最受皇帝信任的皇太子朱標不幸病逝,終年三十八歲,謚曰“懿文”,祔葬于孝陵之東,即今明東陵。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痛,讓已經六十五歲的朱元璋接近崩潰。按照禮部的議定的喪禮,皇帝應該“以日易月”,為故太子“服齊衰十二日”。五月初九日,是皇帝除服的日子,然而老朱悲從中來,就是不肯。
己丑,上以皇太子之服當除而弗忍,禮官以為言。上曰:“父子之恩,本乎天性。存下之感,切于至情。朕非不欲俯從眾議,但衷心哀悼,不能遽忘耳。”—《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七》
明東陵復原圖
但是問題來了,新的儲君選誰呢?
糾結的朱元璋
身為大明王朝生育能力最強的皇帝,太子朱標去世之時,老朱家還有二十一位皇子在世: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齊王朱榑、蜀王朱椿、湘王朱柏、代王朱桂、肅王朱楧、遼王朱植、慶王朱栴、寧王朱權、岷王朱楩、谷王朱橞、韓王朱松、沈王朱模、安王朱楹、唐王朱桱、郢王朱棟、伊王朱?。
此外包括朱允炆在內,在世的皇孫有三十三人。選擇面這么廣,該怎么選呢?
- 第一方案:立子
俗話說國賴長君,大明建國不過二十五年,北元小朝廷雖遭重創,畢竟尚未滅亡。為江山社稷著想,最穩妥的方案自然是另立一子為皇太子。
秦王朱樉劇照
論嫡論長,排在懿文皇太子之后的皇子,只能是皇第二子、現年三十七歲的秦王朱樉。然而我們要注意一點,朱標之所以突然暴卒,是因為在巡視關陜回京途中染病所致。太子之所以要去陜西跑一趟,除了明面上的理由:為朝廷遷都西安打前站,還有一個原因是為弟弟朱樉擦屁股。
秦王殿下在封國西安胡作非為,上到鎮守陜西的長興侯耿炳文,中到陜西諸衛將士,下到西安府的百姓,無不對朱樉恨之入骨。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召朱樉回京,還裁撤了秦王府西安三護衛,一旦太子回京給出負面評價,就會秦王殿下必然會被廢黜。
二十四年,以樉多過失,召還京師,令皇太子巡視關陜。太子還,為之解。—《明史卷一百十六·列傳第四》
現在太子薨逝,難道選這位不成器的秦王做新太子?朱元璋想了又想,覺得不能這么做,不然大明只怕要成為二世而亡的大秦和大隋。
晉王朱棡劇照
如果秦王已經被廢黜,倒是可以選擇能力出眾、年富力強,且同樣嫡出的皇第三子晉王朱棡。這里不得不贊嘆一下朱標的政治敏感性,他保下了弟弟朱樉,實質上就是斷掉了朱棡的太子之路。朱標去世后的第三天,史書上記錄了這樣一件事:
戊寅,上御東角門,召廷臣諭之曰:“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此,命也。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進曰:“陛下言是,但置秦、晉二王于何地?”上不及對,因大哭而罷。—《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十七》
《太祖實錄》在燕王朱棣篡位之后,經過了兩次大的修改,普遍認為這段記錄是朱棣給自己臉上貼金。但實際上哪怕把里面的第四子換成第三子,朱元璋同樣會面對一個問題:但置秦王于何地?至于說跳過晉王立燕王,只怕當時的朱老四自己都不敢這么想,畢竟他一直都是三哥的副手。
燕王朱棣劇照
若是由朱元璋親自來破壞長幼有序的繼承原則,那么后世的皇帝是不是都可以有樣學樣?甚至于后世的皇子們也可以明目張膽的奪嫡?
- 第二方案:立孫
按照儒家禮法,太子就是大宗。因此朱標雖然薨逝,繼承人仍然要從他的子嗣之中挑選。所以對于朱元璋來說,既然另立太子風險太高,那干脆就立孫。更何況不久之前的元朝,就有過成功的例子。
乙巳,以皇太子寶授皇孫鐵穆耳,總兵北邊。—《元史卷一十七 ·本紀第十七》
皇嫡長孫朱雄英劇照
然而問題又來了,立誰呢?懿文太子共五子,其中常氏生育二子:長子朱雄英、第三子朱允熥,繼妃呂氏生育三子:次子朱允炆、第四子朱允熞、第五子朱允熙,其中朱雄英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已經早夭。
按照一般的邏輯,朱允熥身為太子元妃之子,開平忠武王常遇春親外孫,理所應當是皇太孫的第一人選。
只可惜問題就在于此,若是朱標繼位,那么朱允熥的二舅開國公常升、舅姥爺涼國公藍玉,都是他成為太子的最大助力。但是朱標早逝,朱元璋年事已高,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幾年。一旦不諱,現年十五歲的朱允熥能控制住局面嗎?會不會出現主少國疑,外戚干政,甚至武將篡位的可怕場景呢?老朱不敢再往下想了。
涼國公藍玉劇照
在生育朱允熥之后不久,常氏便不幸去世,有可能是產后大出血所致,朱標此后將側妃呂氏扶正為太子繼妃。換句話說,原本的庶子朱允炆,似乎勉強可以被視作嫡子,倫序應該在朱允熥之前。而且呂家文官出身,毫無軍方背景,不用擔心權臣篡位。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結論:選擇朱允炆為接班人,是當時局面的最優選擇。其余無論是選秦王、晉王、燕王或者朱允熥,都有著朱元璋駕崩之后所不可控的風險。
九月十三日,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對此常家系的涼國公藍玉,已經表示出了不滿。為了永絕后患,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二月發動了藍玉案,誅殺了朱允熥的舅舅常升、舅姥爺藍玉。此后為了杜絕諸王的覬覦之心,又一口氣干掉了晉王的親家潁國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國公馮勝、楚王的岳父定遠侯王弼。
太祖朱元璋劇照
結語:很多人質疑朱元璋,皇位不傳給兒子,竟然傳給孫子,沒有這么干的。這些人其實并不理解什么叫做大宗,選其他兒子,是讓小宗取代大宗,不但有違禮法,而且后患無窮。
此外對于老朱來說,鏟除了武勛集團,皇太孫沒有了外部威脅,可以放心大膽的去以文制武。至于藩王的威脅,朱元璋并不是不知道。但那又如何?最差的結果,不也就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嗎?即使是那樣,司馬家族不也保全了皇位嗎?
結合明朝來說,靖難之后,雖說燕王篡位,這天下不還是姓朱嗎?也沒有姓常或者姓藍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