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之城”、“噴泉之都”、“沙漠中的水城”......
如果不加說明,誰能想到這些美名全都被贈與了同一個城市,這就是土庫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
在這個諸多“榮譽”加身的城市中心,一尊雙手高舉的尼亞佐夫雕塑向陽佇立著,金像的下方,赫然正是鼎鼎大名的“中立紀念碑”。
這個紀念碑于1998年竣工,2010年經調整,從中心廣場遷往中立大街。新落成的紀念碑更加精致華麗,而與之前不變的是,紀念碑底部三條支撐的柱體得到了保留。
或許從建筑的角度來看,如此設計并不算美觀簡約,但殊不知,這三個“支撐腿”中蘊藏的,卻是土庫曼斯坦立國的政治基礎:獨立、中立和民族團結……
災難的第一把火
土庫曼斯坦,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土庫曼人的國家,在全國眾多的民族中,土庫曼族占據了總人口的94.7%。
1924年在蘇共中央的批準下,正式成立了名為“土庫曼”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一年后,通過決議,土國就此成為蘇聯的第6個加盟共和國。
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是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轉折點,土國的經濟也乘勢迅速發展。
尤其是在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使用權方面的改革,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為提高,土國的農業很快就得到了恢復。
有了農業的打底,1933年,土國實行了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的大門就此打開,農業生產也部分實現了機械化。
可就當第三個五年計劃整裝待發之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作為里海邊上的“鄰居”,土國擁有大量的石油資源,這就讓其直接成為了戰爭補給鏈上的重要一環,衛國戰爭期間,除了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援,在能源供應上土國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戰爭勝利后,土國迅速開啟了第四個五年計劃,著手恢復國民經濟,按說,本該迎來一切向好的繁榮局面。
可天有不測風云,1948年10月6日的凌晨,正當整個國家都沉睡在夢鄉中時,一場災難性的大地震將首都徹底摧毀。
磚瓦結構的房屋完全坍塌,整座城市近乎夷為平地?,17.6萬人深埋在瓦礫之下,這對總人口才不過19.8萬的城市來說,幾乎可以說是滅頂之災。
土國本就地處荒漠,即使蘇聯政府派出了許多醫護力量前往救災,但基礎設施癱瘓和通信中斷,使救援工作的難度極大。
此次地震導致大量的人口流離失所,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也全部投入了災后重建之中,土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都受到了不小的影響。
雖然50年代又開啟了第五、第六個五年計劃,使土國的經濟狀況重新振作了起來,但此次自然災害的陰影始終籠罩在許多人的心中。
就在阿什哈巴德的廢墟之中,少年尼亞佐夫失去了僅剩的親人,戰爭的殘酷已經將這個家庭變得不再完整,自然的無情更是連最后一絲溫存也沒能留下。
或許就是在此時,尼亞佐夫明白了,沒有和平與安定,再美好的事物也終究無法長久,一顆“種子”就此深埋少年的心中……
立國的第二條路
進入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社會危機日益明顯。
在經濟領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日益僵化,經濟發展速度每況愈下。
而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提出“民主化”、“公開性”的政治改革方案,更是導致政局逐漸失控,經濟幾乎崩潰。
“8·19事件”后,分裂的局面再難避免,在各國爭相獨立的宣言中,土國也走上了獨立的道路。
可獨立后的土國,面臨的第一大難題,依然還是經濟發展。
蘇聯時期,土國作為加盟共和國,只是形式上享有主權,實際上一切都須聽命于聯盟的調遣,在社會經濟、政治、外交和文化發展方面,均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鑒于土國“里海油庫”的重要地理位置,讓蘇共中央作出了在這里打造石油基地的重要決定。
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蘇聯為了擴大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以及爭奪石油控制權,悍然發動了阿富汗戰爭,而土國就毫不意外的成為了部署軍事基地的最佳地點。
多重影響之下,土國在重工業、特別是石油工業方面異常發達,導致國內的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
再加上農業生產中,也一直偏重經濟作物,忽視糧食種植,進而導致了土國的主糧需要長期依賴進口。
獨立之前,時任總統的尼亞佐夫就曾召集專家,對土國的現狀和未來進行了討論。
與會者一致認為:“不能對幾十年前形成的聯盟和加盟國抱任何希望!”因此,尋求自己的發展道路就成了土國的無奈之選。
為了恢復經濟,1992年12月,尼亞佐夫推出的《10年穩定綱領》,確定了土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各行各業的發展方向和基本任務。
直到1995年,舉國上下認真地完成了“3年計劃”,土國的經濟開始復蘇,政治也趨于穩定。
眼見條件已經成熟,尼亞佐夫找準時機,在第三屆經濟合作組織元首會議上,發出倡議,要讓土國成為亞洲的“瑞士”,并首次聲明想讓聯合國承認土國的中立國地位。
與會代表雖有意外,但并不震驚,因為尼亞佐夫此前就曾在獨聯體內闡述過自己的中立國構想,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上也浮現過土國“中立”的影子。
于是,在場各國對此倡議均表達了贊同與支持,相關的內容也被寫進了會議簽署的《伊斯蘭堡宣言》之中。
1995年12月,第50屆聯合國大會召開,與會的185個國家全票通過了《關于土庫曼斯坦永久中立的決議》。
同年,土國還將永久中立國地位直接寫入國家憲法。至此,土國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徹底確立。
或許獨立初期推出的中立原則,是源于土國為了打造一個適合發展的穩定環境。但1995年通過聯合國確立永久中立地位,就不是單單為了穩定發展能解釋通的了。
世界上的永久中立國不多,但這些國家卻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特征,那就是處在地緣政治的重要關節上,雖然中立并不一定能給他們帶來絕對的和平,但不偏不倚的智慧,確實是擺脫地緣“噩夢”的最佳方式……
中立的第三張牌
其實尼亞佐夫在獨立建國之初就明白了,坐擁里海沿岸的石油資源,土國本就是懷璧其罪。
而鄰國阿富汗嚴重的內亂,正是大國爭霸在此留下的后遺癥,為此,其他中亞國家也陷入與塔利班長期的沖突之中,難以自解。
再加上自己半個國界都和伊朗接壤,這個伊斯蘭國家想要伊斯蘭化中亞的野心,也不是今天才有的。
那么,想要讓土國這個“香餑餑”真正“獨立”出來,永久中立,似乎就是唯一的選擇。
2001年“9·11事件”的爆發,使美國受到了極大的刺激,于是,以“反恐”為名的阿富汗戰爭迅速打響。
可就在美軍四處借地、籌備駐軍的時候,不曾想竟在土國這么一個小國身上碰了壁。
尼亞佐夫對白宮倒也沒有強硬的態度,但中立國的手牌一經打出,饒是美國也瞬間沒了脾氣。
雖有不滿,但土國反手就拿出了石油開發協議,并強調了自己積極反恐的態度,美國自然是選擇握手言和。
或許在當年蘇聯攻打阿富汗的時候,土國作為前線陣地就已經吃夠了苦頭。好不容易在1999年盼來了俄羅斯的撤軍,又怎能讓美國再染指這片脫離戰爭的凈土?
而土國在戰后對阿富汗難民進行的人道主義援助,更是展現了以德報怨的寬廣胸襟,永久中立國存在的價值還在加碼。
對于土國的不偏不倚,美國自然是不好在明面上說些什么,畢竟它也沒讓俄羅斯駐軍,至少確實沒有倒向任何一邊。
但就當美國還企圖以“和平演變”的手段,對土國進行滲透的時候,才愕然發現,土國居然沒有網……
或許是周邊的“伊斯蘭化運動”從來就沒停下過,也或許是鄰國爆發的“顏色革命”給尼亞佐夫提了醒,為了保證自己的中立不被打擾,干脆切斷一切外部聯系,然后,全國的網線就這樣被斷了。
當輿論的武器失去了傳播的載體,美國才意識到,自己戰略層面的保守終究敵不過對方物理層面的保守,面對土國無孔不入的防備,似乎只有老老實實和平外交,才是“插手”土國事務的唯一途徑了……
“奧古茲國”、“帕提亞帝國”、“伽色尼王國”、“塞爾柱帝國”、“庫尼亞烏爾根奇王國”。
就像開頭一樣,如果不加說明,誰能想到這些國家全都與一個民族有著莫大的淵源?
在印度半島至地中海之間的廣袤土地上,有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他們騎著阿哈爾捷金馬(汗血寶馬),將和平與友誼傳播到所踏過的每一寸土地。
而他們參與建設的國家,內部的秩序與和諧皆有目共睹,還延續出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繁榮與文明。
千百年后,土庫曼人的民族性格得到保留并傳承至今,而在21世紀的中亞土地上,他們的子孫也確實用名為“中立”的濃墨,給先祖的歷史遺產中再添了輝煌的一筆……
參考文獻
[1]《列國志-土庫曼斯坦》[M]施玉宇 編著
[2]《土庫曼斯坦的中立模式:地緣安全與能源經濟》[M]孫超、吳靖 著
[3]《迷霧下的內在邏輯——尼亞佐夫的土庫曼斯坦》[J]董雨 著
[4]《對土庫曼人及其民族國家構建的若干認知——基于歷史與現實觀察視角》[J]王四海、魏錦 著
[5]《中立土庫曼斯坦:20年的進步與輝煌》[M]王四海 編著
[6]《土庫曼斯坦文化政策研究》[M]秦屹、許峰、何家雯 著
[7]《中亞地緣政治沿革:歷史、現狀與未來》[M]許濤 著
[8]《中亞五國國家認同構建實踐研究》[J]呂超、李臣英 著
[9]《土庫曼斯坦的今天與明天》[M][土庫曼斯坦]阿塔耶夫 編著;中國駐土庫曼斯坦使館集體 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