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南亞的局勢有些緊張,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矛盾不斷升級,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作為南亞地區的兩個大國,印度、巴基斯坦自從獨立以來,就一直沖突不斷,還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那么,兩國之間到底有著什么樣的矛盾,致使他們一直采取敵對的態度,甚至不惜訴諸武力呢?
一、分道揚鑣
在歷史上,印度、巴基斯坦的關系非常密切,同處于莫臥兒帝國的統治之下。后來,英國人來了,巴基斯坦、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由于兩個地區的宗教信仰不同,因此英印當局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果使得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之間沖突不斷。之后,印度大陸上出現了獨立思潮,并在1885年組建了國民大會黨。
最初的時候,國大黨中既有印度教徒,也有穆斯林,他們都為實現印度的獨立而努力??墒呛髞砬闆r出現了變化,原本加入國大黨的真納,因不同意甘地的不合作綱領,選擇退出了國大黨,并當選為“全印穆斯林聯盟”的主席。在真納的推動下,通過了《巴基斯坦決議》,主張在穆斯林聚居地區建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
二、印巴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無法繼續維持,許多地方都爆發了反英起義。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只得派人與印度各派政治首領們進行談判。然而,國大黨與穆斯林聯盟之間的矛盾很深,兩派甚至發生了互相仇殺的事件。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于1947年2月改派蒙巴頓出任印度總督。
6月,蒙巴頓提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大陸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巴基斯坦國(包括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印度聯邦以及王公土邦。兩個月后,印、巴正式分治。后來,大多數土邦都加入了印度,只有北部土邦克什米爾的歸屬未定,而這一地區的問題,直接導致印度、巴基斯坦之間的戰爭。
三、走向戰爭
克什米爾地區的民族和宗教成分比較復雜,當地的平民百姓大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占總人口的77%,可是上層的王公貴族大都屬印度教,占總人口20%。印巴分治后,當地的大部分百姓希望加入巴基斯坦,可是上層王公卻想維持獨立地位。在巴基斯坦進軍克什米爾后,當地王公逃到印度,并簽訂加入印度的書面文件。
之后,印度、巴基斯坦之間爆發了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兩方各自控制了一部分的領土。此后,克什米爾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因此雙方一直保持著敵對的狀態,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發武裝沖突,甚至是戰爭,比如1965年6月的第二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的第三次印巴戰爭、1999年的卡吉爾沖突以及2019年的印巴武裝沖突。
參考資料:《南亞風云:印巴三次戰爭始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