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NF1患者往往存在多系統受累,及早識別與干預是降低疾病負擔的關鍵。
引言
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是由NF1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全球患病率約為1/3000-1/2500 [1] 。患者多幼年起病,臨床表現多樣,典型表現為咖啡牛奶斑和多發性神經纖維瘤。
除腫瘤外,NF1患者還可能出現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癲癇、腦血管畸形、偏頭痛、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2],其中癲癇患病率約3.7%,約半數發作被認為與結構性病因有關[3,4]。腦血管病變在NF1患者群體中的發病率更高,數項回顧性研究顯示NF1中腦血管病變的患病率約2.5%~15.6%,其中煙霧病占比46.7%左右,而癲癇同樣是煙霧病患者的常見癥狀[5,6]。本期將分享一例NF1合并煙霧病、癲癇的兒童病例的診治經過,供大家參考借鑒。
病例介紹
患者為2.5歲男性幼童,因“陣發性雙手抖動1周,驚厥1天”就診。
現病史:患者自幼發育遲緩,8月齡會坐,1歲4個月會走,1歲半會叫爸媽。目前跑不穩,不能雙腳離地,語言只能發疊詞,不能成句。1周前首先出現陣發性左手抖動,伴無力,不能抓握物體,2天后又出現右手陣發性抖動。1天前患兒出現驚厥發作,表現為口唇抽搐,四肢抖動,意識喪失,持續數十分鐘緊急當地醫院予“地西泮”止驚后緩解,緩解后雙上肢活動欠靈活。
家族史:無NF1、煙霧病、癲癇相關家族史。
體格檢查:神志清,精神反應好,頭圍52cm,前囟已閉,全身散在咖啡牛奶斑(≥6個),最大者直徑約8mm,其他部位皮膚正常,無皮疹。心肺查體無特殊。腹部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無腫大,腸鳴音正常。四肢活動自如,肌張力正常,雙上肢遠端肌力IV級,余肢體肌力正常。余神經系統查體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頭顱MRI提示雙側煙霧病(圖1),腦積水(圖2)。 全身MRI均未發現叢狀神經纖維瘤(PN)。
圖1 頭顱核磁血管成像::雙側頸內動脈終末段、大腦中動脈M1段、大腦前動脈A1段較纖細,局部顯示欠清,右側為著,右側大腦中動脈遠端分支較對側明顯減少(紅色圓圈處),符合煙霧病表現
圖2 頭顱核磁T2WI成像:腦室系統飽滿,腦積水表現
視頻腦電圖顯示雙側后頭部背景活動不對稱(圖3),發作間期右側前、中、后顳及枕區異常放電(圖4),監測到2次電發作持續狀態,1次局灶性運動性發作。Gesell發育測試顯示中度發育遲緩。
圖3 背景活動雙側后頭部不對稱(右側枕、顳區以高波幅慢波為主,波幅高于左側;背景活動、睡眠紡錘不對稱,左側優勢)
圖4 發作間期:右側前、中、后顳及枕區2-3Hz尖形慢波 慢波
至此,根據患兒病史中的發作性抽搐癥狀,后又反復發作,腦電圖異常,癲癇診斷成立。根據患兒有陣發性雙手抖動無力的表現,頭顱MRI顯示煙霧病表現,煙霧病診斷成立;根據患兒查體頭圍偏大,頭顱MRI顯示腦積水征象,故腦積水診斷成立。
在癲癇、煙霧病及腦積水診斷明確之后,患兒仍存在一些不尋常的體征與表現,如全身多發咖啡牛奶斑,雖然全身MRI未發現PN,但患兒是否有NF1可能?
隨即為患兒完善基因檢測結果示:家系全外顯子基因測序顯示NF1基因新發的雜合錯義突變(c.5488C>G, p.Arg1830Gly),根據美國醫學遺傳學會變異分類指南,將該變異歸類為致病性。
根據NF1的診斷標準[2]:
(該診斷標準基于NF1的特異性臨床表現:無父母患病史者,滿足7條中至少2條可確診;有父母患病史者,滿足7條中至少1條可確診)
6個或以上咖啡牛奶斑,在青春期前直徑(最長徑)>5mm或在青春期后直徑>15mm;
雙側腋窩或腹股溝區雀斑;
2個或以上任何類型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
2個或以上Lisch結節(虹膜錯構瘤),2個或以上的脈絡膜異常;
視路膠質瘤;
特征性骨變,如蝶骨發育不良,脛骨前外側彎曲(脛骨發育不良)或長骨假關節;
NF1
基因雜合變異。
患兒①全身散在咖啡牛奶斑(≥6個),最大者直徑約8mm;②NF1基因檢測示新發的雜合錯義突變,故NF1診斷成立。
綜上,目前該例患兒診斷為:I型神經纖維瘤病(NF1);煙霧病;癲癇;腦積水。
在治療方面,針對煙霧病及腦積水,主要通過外科手術方式,整體分“三步走”,術后患者恢復良好。
第1次:左側顳淺動脈貼敷術+硬腦膜敷貼術+顱骨切開減壓術(左側煙霧病);
第2次:MR導航神經內鏡下第三腦室底造瘺術+腦室鏡下脈絡叢燒灼術+神經內鏡下透明隔造瘺術(腦積水)。
第3次:右側顳淺動脈貼敷術+多因素血運重建術(右側煙霧病)。
針對癲癇,治療上給予左乙拉西坦口服液 (33.3mg/kg.d) 抗發作治療,癲癇得到良好控制。截至目前,患兒有1年半無發作,同時隨訪腦電圖異常放電較前減少。
病例討論
本期介紹了一例以癲癇起病的2.5歲男性患兒,結合影像學及腦電圖檢查明確煙霧病、腦積水及癲癇診斷后,因患兒合并全身多發咖啡牛奶斑、中度發育遲緩,考慮NF1可能后完善全身MRI及基因檢測,基因檢測發現NF1相關致病性突變,最終明確NF1診斷。
煙霧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疾病,以雙側頸內動脈末端及大腦前、中動脈近端進行性狹窄或閉塞,并伴有顱底異常血管網形成為特征。NF1患者合并煙霧病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
NF1基因突變導致的血管發育異常或血管平滑肌功能障礙有關 [7] 。NF1相關的煙霧病最初通常是單側的,大多數病例早期無癥狀,但隨時間延長影像學可出現進展,部分可進展為雙側,血管重建手術對早期煙霧病的治療效果良好 [7-9] 。伴有煙霧病的NF1兒童患者常表現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腦梗死或顱內出血,還可并發癲癇,部分患者可因慢性腦缺血繼發認知功能障礙或神經發育遲緩[7,10] 。
本例患兒表現為中度發育遲緩,暫未發現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生長激素缺乏癥等影響生長發育進程的因素[2],未來應每年評估生長發育指標,及時排查其他病因并盡早干預。此外,由于煙霧病或NF1均可并發認知功能障礙,因此對于此類患兒應注意完善認知功能評估,根據治療后認知功能改善情況制定進一步治療方案。
癲癇同樣是本例NF1患兒的突出表現,其發生往往與結構性病因相關,包括腫瘤、內側顳葉硬化、皮層發育異常、胚胎發育不良神經上皮瘤、腦血管病變、腦積水等,NF1相關的癲癇發作類型多樣,以局灶性發作多見,多數可藥物控制,有近1/3發展為藥物難治性癲癇[3]。在NF1相關煙霧病的患者中,癲癇發作可能由煙霧病引起的腦缺血、梗死或出血引起,也可能與NF1本身的結構性病變共同作用[3,4,11]。本例患兒初始表現為局灶性發作,隨即出現強直陣攣發作,左乙拉西坦控制良好,除抗癲癇藥物療效外,或與煙霧病手術治療也相關,后續可繼續根據患兒病情進行隨訪,評估抗癲癇藥物劑量與療程。
NF1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臨床表型多樣,但像煙霧病、癲癇等神經系統表現罕見。NF1合并煙霧病和癲癇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如MRI、MRA或DSA)以及視頻腦電圖等多模態評估。治療上需采取多學科協作的策略:對于煙霧病,早期識別和外科干預(如血管重建手術)是改善預后的關鍵;對于癲癇,需根據發作類型和病因選擇合適的抗癲癇藥物,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但由于NF1相關癲癇結構性病因的異質性,術前評估要始終尋求臨床-電-神經影像學的相關性。此外,長期隨訪和神經功能康復也是疾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報道一例以煙霧病、癲癇起病的兒童NF1罕見病例,以提高臨床醫生對NF1神經系統表現的認識,為臨床實踐提供參考價值。
專家簡介
張洪偉 教授
山東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濟南市團委青年突擊隊隊長,通過腦電圖專業高級、癲癇專業醫生高級考試。
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生酮飲食療法技術推廣組副組長;
中國抗癲癇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癲癇協會腦電圖與神經電生理專委會委員;
中國抗癲癇協會生酮飲食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癲癇協會精準醫學與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民族衛生協會衛生健康技術推廣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特殊食品注冊核查專家;
山東省抗癲癇協會醫療大數據專委會主任委員;
山東省研究型醫院協會兒科癲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山東省醫師協會兒童神經電生理醫師分會常務委員等各類兼職。
主持課題6項,以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發表文章30余篇。
擅長I型神經纖維瘤病、癲癇等神經系統常見疾病、罕見病的診療。
調研問題
更多兒科精彩內容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打開醫生站網頁版即可查看~
參考文獻:
[1] Hirbe A C, Gutmann D 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care [J]. The Lancet Neurology, 2014, 13(8): 834-43.
[2] 中國罕見病聯盟Ⅰ型神經纖維瘤病多學科診療協作組. Ⅰ型神經纖維瘤病多學科診治指南 ( 2023 版) [J]. 罕見病研究,2023,2 ( 2) : 210-230.
[3] Bernardo P,Cinalli G,Santoro C.Epilepsy in NF1: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Childs Nerv Syst,2020,36 ( 10) : 2333-2350.
[4] Sorrentino U, Bellonzi S, Mozzato C, et al. Epilepsy in NF1: Epidemiologic, Genetic, and Clinical Features. A Monocentric Retrospective Study in a Cohort of 784 Patients. Cancers (Basel). 2021;13(24):6336.
[5] Barreto-Duarte B, Andrade-Gomes FH, Arriaga MB,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PLoS One. 2021 Jan 4;16(1):e0241096.
[6] 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煙霧病和煙霧綜合征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24版)[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24, 40(03):220-229.
[7] Vargiami E, Sapountzi E, Samakovitis D, et al. Moyamoya syndrome and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Ital J Pediatr. 2014, 40:59.
[8] Budi?teanu M, Burloiu CM, Papuc SM, et al.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 associated with moyamoya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Rom J Morphol Embryol. 2019, 60(2):713-716.
[9] Lin N, Baird L, Koss M, Kopecky KE, et al. Discovery of asymptomatic moyamoya arteriopathy in pediatric syndromic populations: radiographic and clinical progression. Neurosurg Focus. 2011 Dec;31(6):E6.
[10] Kuroda S, Houkin K, Ishikawa T, et al. Determinants of intellectual outcome after surgical revascularization in pediatric moyamoya disease: a multivariate analysis[J]. Childs Nerv Syst, 2004, 20: 302-308.
[11] Yang Y-Y, Yu C-H, Hu C-F,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NF1 deletion variant in a Taiwanese boy with neurofibromatosis type 1-associated Moyamoya syndrome [J]. Pediatrics & Neonatology, 2023, 64(2): 210-2.
本文審稿專家:張洪偉教授
審批編碼:CN-157668 有效期:2026-4-10
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此材料為張洪偉教授的個人經驗分享,未經作者授權不得使用本材料。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提供。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