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數據集團聯合工商銀行、南京銀行、光大銀行,以公共數據資產為質押標的成功獲批2.4億元授信額度,成為江蘇省首例超兩億元規模的公共數據質押融資案例。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標志著數據要素從“資源”向“資本”的價值躍遷取得實質性突破,更揭示了數據資產入表在企業財務管理和資本運作中的核心地位。隨著財政部《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的落地,數據資產作為新型生產要素的金融化進程正加速推進,而具備專業能力的數據資產入表會計(DACPA)已成為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人才。
數據資產入表:從會計確認到資本轉化的關鍵一躍常州數據集團的案例并非孤例。鹽城市大數據集團曾以數據知產獲20,000萬元預授信;四川旅投數字信息公司憑借“標準地址庫”數據產品獲得光大銀行500萬元無質押增信貸款;泰安市泰山新基建公司則通過公共數據授權形成資產并獲600萬元銀行授信。這些案例的共同點在于,企業通過數據資產的確權、評估和入表,將無形“數據資源”轉化為可計量、可交易的“數據資本”,進而撬動金融杠桿。
這一過程的核心在于會計處理的規范化。根據現行會計準則,數據資產需滿足“合法控制”“預期經濟利益”“成本可靠計量”三大條件方可入表。常州數據集團通過子公司公共數據資產的質押融資,本質上是對其數據產品經濟價值的會計確認,而金融機構的授信行為則是對這一價值的市場化認可。這種模式相比傳統公共數據特許經營權拍賣更具可持續性,也為地方政府探索數據要素市場化提供了新路徑。
數據資產入表會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人才隨著城投、國企紛紛成立數據集團或運營公司,截至2024年4月,全國已有近40家地方國有企業完成數據資產入表工作,累計融資額達11.48億元。然而,數據資產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會計處理需要跨領域專業知識:既需理解數據結構治理的技術邏輯,又要掌握會計準則的合規要求,還需熟悉金融機構的估值模型。傳統財務人員往往難以兼顧這些維度,這使得數據資產入表會計成為企業緊缺的復合型人才。
以常州案例中的“政銀企”協作為例,銀行需依據可信的數據資產評估報告設計風控模型,企業則需精準披露數據資產的權屬、應用場景及收益預期。這一鏈條中,數據資產入表會計的作用不可或缺——他們既是數據資源向資產負債表轉化的“翻譯者”,也是金融機構與企業價值共識的“橋梁”。公開數據顯示,城投公司在數據資產入表實踐中占比顯著,其市場化轉型需求與數字經濟政策紅利疊加,進一步放大了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專業化認證體系:推動行業標準化的“加速器”為應對人才缺口,數據資產入表會計考試(DACPA)應運而生。該考試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考生可根據自身條件直接報考相應級別,無需逐級晉升。考試內容覆蓋《數據資產會計管理理論》和《數據資產會計管理實務》兩大核心教材,前者側重數據資產權屬、估值模型等理論基礎,后者則分級考核實務操作能力,如初級側重基礎入表流程,高級需掌握復雜場景下的資產金融化方案設計。
考試采用線下模式,在全國35個城市設考點,包括北京、上海等直轄市,廣州、杭州等省會城市,以及深圳、青島等經濟活躍地區。準考證在考前一周開放下載,方便考生靈活安排。這一設計既保證了考核的嚴謹性,也兼顧了人才的區域分布均衡性。值得注意的是,考試并非簡單的能力測試,而是對數據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的系統認證——從初始確認、后續計量到終止確認,甚至涵蓋數據信托等創新工具的應用評估。
行業未來:標準化與創新并行的雙軌發展常州案例的成功印證了“數據要素×金融服務”的乘數效應,但可持續推廣仍需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區域差異下的模式適配性,例如經濟結構單一地區可能面臨數據應用場景匱乏;二是估值體系的標準化缺失,目前金融機構對數據資產的質押率普遍低于傳統抵押物。這也為數據資產入表會計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推動企業內部的合規入表,還需參與行業標準的共建。
從政策導向看,《關于加強數據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已明確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數據信貸產品。可以預見,隨著更多“常州模式”的涌現,數據資產入表會計的職業價值將進一步提升。對企業而言,提前布局這類人才儲備意味著搶占數字經濟的定價權;對從業者而言,掌握數據資產會計能力等同于握住了數字化轉型時代的“金鑰匙”。當數據真正成為資產負債表上的“新石油”,專業人才的角色必將從后臺支持走向戰略核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