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質生產力的視角概論鄉村文化振興
重慶市鄉村振興文化促進會 監事長
國浩律師(重慶)事務所 無限合伙人;重慶市律師協會家財委主任
摘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新機遇。本文在剖析當前鄉村文化振興的現狀、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討了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關系,并基于新質生產力的視角提出針對性政策建議,旨在為推動鄉村文化繁榮,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并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引言:
鄉村文化承載著鄉村的歷史記憶,凝聚著鄉村的精神力量,是鄉村的靈魂。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工程。在科技迅猛發展、產業迭代加速的當下,新質生產力的涌現,特別是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新質生產力依托科技創新、產業融合等新動能,正重塑鄉村文化的產生、傳播、傳承與消費模式,為鄉村文化振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聯系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組成部分之一,是產業、人才、生態和組織振興的基礎和先行者,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促進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指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生產力形態,它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在鄉村文化振興中,新質生產力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數字技術的應用為鄉村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傳承、創新、弘揚和消費提供了新的手段;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消費模式和消費場景,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下,鄉村文化振興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化保護和傳承,而是向著數字化、產業化、創新化的方向發展和弘揚。這種轉變不僅有助于提升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還能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實現文化、經濟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總體現狀分析
(一)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
我國鄉村地域廣袤,自然環境參差多態,人文環境豐富多彩,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各地鄉村都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本地文化,如陜北的窯洞民俗文化、云南少數民族的多彩節慶習俗、傳統手工藝(如蘇繡、蜀錦),古村落、古建筑(安徽皖南古民居、福建土樓),等等。
(二)文化振興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我國鄉村文化振興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少鄉村興建文化禮堂、農家書屋,成為村民日常文化活動據點;廣場舞、鄉村文藝匯演等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興起,豐富村民閑暇時光;部分地區利用農閑舉辦民俗文化節,吸引游客,傳承民俗的同時拉動鄉村經濟,為鄉村注入活力。
各地鄉村紛紛開展傳統文化保護工程,修繕古建筑、整理非遺項目,使許多瀕臨消失的鄉村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
(三)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效益正在展現
近年來,鄉村文化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鄉村旅游發展勢頭比較明顯,以農家樂、民宿為依托,結合鄉村自然景觀與民俗體驗,打造鄉村休閑游線路。一些鄉村民俗體驗活動獨具特色,聲名遠播,文創產品、手工藝品等文化、文創產品日益豐富,將傳統元素融入現代設計,開發特色農產品包裝、手工藝品擺件等,拓展鄉村增收渠道,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文化賦能產業發展,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目前鄉村文化振興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鄉村留不住人,更留不住人才,文化專業人才尤其匱乏
由于經濟效應、配套設施、生活環境、生態環境、政策導向和社會現實價值取向牽引等眾多原因,目前鄉村空心化嚴重,留不住人,是不爭的事實。鄉村青壯年多進城務工,熟悉鄉村文化的藝人、匠人因經濟收入低、發展機會少紛紛外流,傳承隊伍青黃不接,致使部分民俗活動、技藝難以為繼。
鄉村文化人才和管理嚴重匱乏,制約了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相對落后,難以吸引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專業人才扎根,即便引入了也因配套不佳、施展空間小、發展前景不明朗,也難以長期留住,制約了鄉村文化創新發展。
(二)科技推廣與創新應用不足
文化傳承與保護方式落后。當前,許多的鄉村傳統手工藝傳承仍靠師徒口傳心授,缺乏數字化記錄與保存,面臨技藝失傳風險。古村落修繕維護因缺少數字化建模、監測技術,難以精準還原歷史風貌,自然損毀嚴重,文化失真很多。
文化傳播與消費渠道、方式受限。目前,鄉村文化宣傳主要依賴傳統媒介,如宣傳欄、廣播、紙質傳單等,在網絡科技和新媒體融合時代,新興科技傳播手段運用很不充分,導致鄉村文化受眾面窄,難以出圈,不能充分吸引年輕群體關注和學習。
數字化建設滯后。許多鄉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新質生產力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應用。
(三)文化資源開發不足,產業融合深度不夠
文化資源開發不足,許多具有潛力的文化資源尚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文化產品同質化現象也很普遍,缺乏創新和特色,難以滿足日益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
文旅融合浮于表面。多數鄉村旅游項目停留在觀光、餐飲層面,游客參與性強的民俗深度體驗、農耕文化研學等項目稀缺,文化內涵挖掘淺,未形成差異化競爭力,游客重游率低。
文創產業零散弱小。鄉村文創企業規模小、資金少,設計研發能力弱,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品牌塑造與市場推廣,未與當地優勢產業深度綁定,難以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帶動作用有限。
(四)金投入不足
政府財政投入有限,基層財政緊張,分配到鄉村文化建設的資金多用于基礎設施修建,甚至被挪作他用,后續運維、文化活動開展、產業培育經費不足,文化項目推進緩慢。
社會資本參與度低。鄉村文化產業投資風險高、回報周期長,市場前景不明朗,金融機構放貸謹慎,社會資本望而卻步,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形成,資金瓶頸制約發展。
四、基于新質生產力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政策建議
(一)首先要解決鄉村空心化的問題,讓鄉村留得住人,這是鄉村振興的基本前提。但鄉村空心化、留不住人,人們大多只想在城鎮安家落戶而不想以鄉村為長久之家,這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事關鄉村振興、社會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問題。形成這一“冰凍三尺”的現狀,自非“一日之寒”。要解決這一現狀,也非朝夕之功,可能需要國家從全面的基本制度設計、基本價值觀重塑與引導、社會福利分配與保障等多方面協同發力。本文不對此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二)建立健全鄉村文化人才培育機制,鼓勵學校開設相關專業,加強鄉村文化振興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在地化培養本地人才。依托職業院校、鄉村振興學院、社會公益團體等,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統手工藝、鄉村旅游、文化運營等培訓課程,選拔有潛力的村民(尤其是年輕村民)免費進修,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文化創意人才返鄉創業;設立鄉村文化人才獎勵基金,對堅守傳承、帶徒授藝、創新發展的本土人才給予表彰獎勵,提高其社會地位與經濟收入,激發傳承熱情。打造引得進、留得住的人才生態環境。
(二)強化科技的推廣與創新應用
推進數字化建設,構建數字化文化傳承體系。加大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提高網絡覆蓋率和質量。政府牽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為鄉村傳統手工藝、民俗建立數字檔案,利用 3D 掃描、虛擬現實等技術精準還原技藝流程、村落場景,制作成線上展覽、數字藏品,削弱傳播時空限制;鼓勵傳承人開展線上教學,培養后備人才,實現技藝云端傳承。
打造新媒體傳播矩陣。培訓鄉村文化宣傳員,掌握新興科技媒體傳播的方法,開設鄉村文化的新媒體官方賬號,聚焦鄉村特色風光美景、地域特色民俗節慶、非遺故事等內容,借網絡新媒體提升鄉村文化傳播熱度,激發人們對鄉村的關注和向往。
(三)加大文化資源開發力度,深化產業融合發展
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政府牽頭建立鄉村文化資源數據庫,對各類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梳理和評估。鼓勵利用新技術、新工藝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融合,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體驗項目。
推動文旅深度融合。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元素,開發沉浸式文旅活動或項目,如打造民俗文化村,游客入住傳統民居,參與民俗手工制作、傳統農事,感受鄉村生活全場景。以農耕文明為主題開發研學基地,設計農業科普課程、田間實踐,滿足城鄉學校課外實踐需求,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升消費附加值。
壯大鄉村文創產業。可論證,在人口密度較高、特色文化資源豐富的鄉村設立小規模、符合地域資源稟賦和文化特色的鄉村文創產業基地(但要防止以運營城市工業園區的思維和方式運營鄉村文化基地),給予進入扶持和補助,吸引文化研究者、文創工作者、企業、設計工作室集聚。
引導企業與高校設計專業合作,挖掘鄉村元素,開發系列文創產品,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實現文創產品從“鄉土味”到“時尚潮”轉變,聯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四)拓展資金來源
以政府投入為引導,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化資源開發,推動文化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以此為基礎探索多元化投資模式。
加大政府扶投資和扶持力度。省級、市級財政設立鄉村文化振興專項資金,提高鄉村文化項目資金占比,重點投向文化資源挖掘、數字化建設、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等關鍵領域。同時,完善資金監管機制,確保資金高效撥付并專款專用,對成效顯著、社會效益突出的地區給予獎勵性資金傾斜,激勵基層實干、創新。
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政府通過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方式,引導金融機構開發針對鄉村文化產業的信貸產品,降低融資門檻。挖掘、開發優質鄉村文化項目,吸引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入股等多種形式參與,共享發展紅利,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格局。
五、結語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鄉村文化振興開辟了新路徑,創造了新動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面對現實問題,需在政府的引導下各方協同發力,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優化資源配置、應用先進科技、保障資金投入、促進產業融合等途徑,因地制宜,應物變化,精準施策,有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讓鄉村文化在新時代綻放耀眼光芒,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精神根基,向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穩步邁進,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增光添彩。
未來,應進一步深化對新質生產力與鄉村文化振興關系的研究,探索更多創新性的發展路徑,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當代科技”的融合發展,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