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聲動青海-海南州”百家媒體人大型采訪活動沿途來到了興海縣、同德縣,聚焦基層治理創新與宗日文化傳承,深入挖掘青海在法治建設與文明守護中的生動實踐。
當天上午,媒體團來到了興海縣人民法院河卡法庭,實地感受基層法治建設的“青海智慧”。據法庭庭長夏吾央措介紹,河卡法庭在爭創“楓橋式法庭”的實踐中,探索出了“馬背法庭”、“帳篷調解”等特色模式,將司法服務延伸至草原深處。針對牧區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特點,法庭組建了“雙語調解員”隊伍,通過“巡回審判+普法宣傳”方式,年均化解草場糾紛、婚姻家庭矛盾等案件百余起,調解成功率超過93%。
除此以外,在“互聯網+司法”實踐中,河卡法庭還推出了“指尖立案”、“云端庭審”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這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既傳承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的楓橋精髓,又融入了青海牧區的現實需求,成為了高原基層治理的鮮活注腳。
當天下午,媒體團又走進了同德縣,探訪當地的宗日遺址。據同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黨增加介紹,宗日遺址位于黃河北岸二級臺地,距今約5600年,是黃河上游面積最大、內涵最豐富的史前文化遺址。在1994年至1996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與“二人抬物彩陶盆”更是驚艷世界。前者以15人連臂踏歌的圖案,展現了原始先民對集體舞的熱愛;后者則以兩人協作抬物的畫面,印證了早期人類分工協作的智慧。這些文物不僅被譽為國寶級彩陶,更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共生的歷史見證。
宗日文化的獨特性,在于其多元融合特質。作為馬家窯文化分布最西端的遺址,這里同時保留著齊家文化、卡約文化的印記,堪稱黃河中上游農耕文明與高原狩獵文化的“十字路口”。2024年7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宗日工作站掛牌成立,標志著遺址保護進入新階段。工作站通過多學科合作,計劃開展遺址三維建模、出土文物修復等項目,并開發“宗日彩陶”數字文創產品,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在宗日文化的歷史長河之外,同德縣正以“生態立縣、文旅興縣”戰略書寫新的篇章。作為“三江源”生態屏障核心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2.2%,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為67.8%,2023年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依托豐富的水能、太陽能資源,同德已建成瑪爾擋、班多等4座大型水電站,光伏發電項目并網容量達5萬千瓦,清潔能源產業初具規模。
在文旅融合方面,同德縣以宗日遺址為龍頭,整合石藏丹霞、巴灘草原等資源,打造出了“高原越野跑”、“山地自行車賽”等體育旅游品牌,以及氈帽制作、酥油制作等非遺文旅項目。在宗教治理領域,同德構建“一核多元共治”格局,18座宗教寺廟與19.2萬畝耕地、465.95萬畝草場和諧共生,牦牛、藏羊等特色農牧產業年存欄量達84.41萬頭只,被譽為“中國良種牦牛之都”。
從興海法庭的法治創新,到同德宗日的文明守護,從生態屏障的筑牢,到文旅融合的探索,“聲動青海-海南州”百家媒體人大型采訪活動在興海縣和同德縣的見聞,不僅展現了青海高原的壯美風光,而且也揭示了少數民族地區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智慧與擔當。正如宗日彩陶上連臂起舞的先民那樣,相信開放包容的現代青海人民,也將在新時代譜寫出燦爛輝煌的文明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