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初心,白衣鑄忠魂
楊崇清,1927年生于宜良縣古城鎮陳家渡村,1937年抗日戰爭打響后,昆明城頭硝煙蔽日,十歲的楊崇清攥緊母親衣角,隨逃難人群踉蹌至宜良。菜販雙親肩頭的扁擔,壓彎了戰火中的童年;街巷間餓殍的呻吟,刺痛少年赤子心。1949年,當解放的號角響徹云嶺,22歲的他毅然執起教鞭,在北墩子小學的黑板上寫下第一行字:“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次年春,面對肆虐宜良的霍亂、鼠疫疫情,這名新晉共產黨員放下粉筆,接過藥箱——從教室到病房的十七里山路,丈量出一個知識青年向革命醫者的蛻變。初創的醫院里,七盞油燈映照七副鐵肩,他熬煮湯藥的手指纏著紗布,卻把黨徽擦得锃亮。
霜鬢映赤忱,微光聚星河
2020年寒冬,93歲的楊崇清同志顫巍巍推開宜良縣慈善協會的門。工作人員要攙扶,他擺擺手,從褪色的中山裝內袋掏出牛皮紙包:“一萬塊,給抗疫的娃娃們買口罩。”紙包里整整齊齊的鈔票,夾著泛黃的黨費證。這已不是他首次慷慨解囊:扶貧攻堅時踏著泥濘給山民送冬衣,多年來扶貧濟困、捐款捐物;牽掛家鄉貧困學子,2024年又拿出2萬元資助4名困難學子圓夢大學。有人勸他留些養老錢,老人指著客廳墻上“不忘初心”的書法條幅:“這四字是入黨那天老書記寫的。錢花了能再攢,黨性丟了就再也找不回來。”
紅色血脈淌,杏林薪火傳
在楊家老宅的合歡樹下,四代人的主題黨日開了三十八年。從棄教從醫抗擊霍亂疫情的老醫者到義無反顧加入新冠“戰役”的90后護士,18口人中有13枚黨徽灼灼生輝。外孫女張銳的防護服上,總別著外公送的銅制聽診器——那是1950年救治鼠疫患者時用過的“老伙計”。2020年除夕夜,她在發熱門診連續值守36小時后,收到外公的短信:“銳丫頭,記得把黨徽戴在防護服外面,病人看見紅星,心里就踏實了。”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從烽火歲月到和平年代,從醫療前線到公益戰場,楊崇清同志用一生詮釋“奉獻”二字,讓“余熱生輝”成為共產黨人最動人的生命注腳。如今的他仍堅持每天收看《新聞聯播》,筆記本扉頁抄錄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當年輕黨員來探望,他會翻開珍藏的相冊:黑白照片里,青年醫者背著藥箱走街串巷;彩色照片中,鮐背老人指導曾孫佩戴紅領巾。有人問起長壽秘訣,他笑指院中親手栽種的雪松:“黨員就像這樹,根扎在泥土里,葉伸向藍天上。只要還活著,就要給大地添片綠蔭。”
從戰火紛飛到盛世安康,從青絲少年到白發長者,楊崇清用98載光陰詮釋“共產黨員”四字千鈞。他的故事,是滇中紅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紅色基因,是跨越世紀的初心接力——當外孫女在請戰書上按下紅手印時,窗外的攀枝花正絢爛如霞,恰似1950年他第一次舉起右拳宣誓的那片朝陽。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抹映紅新時代蒼穹的晚霞,終將化作滿天星斗,照亮后來者的征程。
(供稿:中共宜良縣委組織部 撰稿:湯煜宸 審核:陳海珂 終審:楊 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