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美擬囤積海底金屬應對中國稀土出口管制
4月初,中國政府正式宣布對七種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控措施。這一消息讓特朗普政府頓時緊張起來,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到了4月12日,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的報道,特朗普團隊正在草擬一份行政命令:
計劃大規模獲取太平洋海底的金屬資源,并將其納入美國的戰略儲備體系!
這一行動的目標十分清晰,旨在抗衡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角色。
然而,這個計劃剛一公布,就遭到了聯合國方面的反對。
本文內容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內容為保證作品完整性存在虛構成分,如侵犯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
國際海底管理局(ISA)作為聯合國下屬機構,其秘書長萊蒂西亞·卡瓦略公開表態:
無論是前期勘探還是后續開采活動,都必須在ISA的監督下按照既定流程逐步推進。
她特別指出,如果美國無視國際規則擅自行動,進行深海采礦作業,這將是對國際法的公然違背。
畢竟,海洋資源屬于全人類共享的財富,任何國家都不應獨自占有并隨意處置。
此外,即便美國頂住壓力強行開采,也并非短期內能夠實現。
首先,深海開采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當采礦設備在海底運行時,必然會破壞深海生物的生存環境。
例如,2020年日本首次嘗試從深海提取鈷結殼時,開采區域的生態環境受到明顯損害。
數據顯示,蝦類密度減少了43%,而周邊海域更是下降了56%。
不僅如此,深海采礦還會引發沉積物羽流現象,進一步污染海水。
洄游魚類可能因這些污染物而在體內積累毒素,從而影響它們的繁殖和健康狀況。這種影響難以即時監測,需要長期跟蹤研究。
對此,美國國內多個環保組織強烈抵制這一計劃。
綠色和平組織明確表示,深海采礦將對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長期且不可逆轉的破壞,不應被允許實施。
同時,許多環保團體通過發起簽名活動、組織抗議示威等方式向政府表達不滿。
另外,深海采礦需要深入到海平面以下5000米的深度進行作業。
在這種極端環境下開展采礦工作,不僅對設備要求極高,成本也非常高昂。
即使美國不惜代價從深海中采出含有稀土等金屬的礦石,最終仍會陷入困境。
因為國內缺乏完整的加工產業鏈,無法將這些礦石轉化為可用產品。
相比之下,直接從蒙古國購買或許更為劃算。
那么,特朗普明明知道開采海底稀土難度極大,為何還要提出這個想法呢?
?——【·結語·】——?
一方面,特朗普希望通過此類看似大膽的計劃,轉移國內民眾對當年經濟問題的關注焦點。
另一方面,這也是為了迎合美國軍工企業的訴求,鞏固自身利益集團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提出這樣的設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形成輿論壓力,起到威懾作用。
實際上,在全球資源市場緊密相連的時代,合作共贏才是主流趨勢。
若美國不能正視現實,調整策略,最終受損的不僅是自身的利益,還將對全球資源市場的穩定與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信息來源:環球時報,2025年4月14日,美擬囤積海底金屬應對中國稀土供應鏈,專家:面對關鍵礦產問題,美國舉措明顯慌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