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西方國家說: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自由支配。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卻發現:想實現這個目標,難度實在太大了。
不僅如此,在一個勞動力相當充沛的地區,你會發現:35歲,已經成了你能否找到工作的門檻。
以上是一個能夠得到廣泛認可的結論。但事實上,我國勞動力缺口,已經大到嚴重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
為了緩解這種制約,企業主驚奇地發現:通過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可以大大緩解這種制約。
比如說,當早八點晚五點的工作制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時,企業主會運用一切智慧,將其延長到早八點晚八點。
這個結論的一個典型證據,是某些頭部企業所謂晚八點下班有晚餐、有打車補貼等一系列勞動者無法拒絕的福利待遇。
當早八點晚八點仍然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時,早八點晚十一點的現象,在一些勞動密集型、且附加值較低的企業中,已是常見的現象。
對于一位年齡在50歲的勞動者而言,早八點晚十一點的工作制度,在大多情況下是超出其身體允許的負荷范圍的。
某種程度上說,35歲現象的背后,是高負荷的勞動強度。
50歲,如果不能在城市找到接納自己的企業,于廣大(準確的數量是接近3億)的農民工而言,離開工廠、回到田間地頭,是更適合的選擇。
我們在宏觀人口數據中,找到了支持這一結論的數據,這就是發達區域和欠發達區域的常住人口年齡分布百分比數據。
數據顯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北京和上海,顯然更歡迎20歲-45歲的勞動力,即我只要20-45歲的勞動力。
從政策看,北京和上海,嚴格限制常住人口規模。其實,這兩地限制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已經滿足不了高負荷勞動強度的中老年人。
上述圖表,非常準確地反映了這種情況。
數據還顯示,北京和上海當地常住人口中,年齡超過45歲的人口所占比例,已經與欠發達地區河南、廣西相當。
之所以選擇廣西和河南,是因為這兩個地區是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省份,某種程度上也是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區域。
數據分析是個神奇的東西,總會默默無聞地告訴我們一些殘酷的真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