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價高企的時代,如有繳存公積金那就可一定緩解困難的,然而公積金不屬于社會保險范疇內的,因此也就只有相對規范并較優質的企事業單位才有幫職工繳存的,全社會覆蓋率并不是很高,這也就讓我們可從各地的公積金繳存情況來側面觀察當地相對規范且優質的企事業單位發展水平。
不過因城市功能與地位、發展水平等不同,是會對各地公積金繳存產生較大差異性的,這就整理了2024年度公積金繳存額20強城市來為大家具體解析下。
首先城市地位或功能對各城市的公積金繳存人數與繳存額是有很大作用力的,如滬京深這國內三大總部城市,在全國各地都有若干分支機構或分公司,而這部分單位的中高層職員的公積金繳納都在總部城市,這也推動繳存職工數量的龐大了。
北京、上海2024年度繳存人數都在930萬以上,此規模都快比肩兩市的所有就業人口數量了,就因為其中有部分是來自分支機構職工的加成;深圳也有721.7萬職工在繳而能比廣州市多了近2百萬,同樣有總部效應體現。
但其實包括廣州在內的各大省會城市同樣是具有總部效應的,只不過沒有滬京深三城那么顯著而已,因為各省內都有省級機關和企業,如果還身兼大區中心或擁有鐵路分局的話那么還有更多加成的,因此我們也就能看到許多省會城市的公積金繳存職工數量也是不少的,排名要比它們的經濟總量更高。
典型如西安市就能有284.3萬職工在繳,這個規模要比經濟規模更大的濟南、鄭州、寧波、青島等都要更高不少,就是因為西安市不但是大省會城市而且還是大區中心。
當然如果普通城市能擁有更多外企與優質民企,那么也能在繳存人數上走高的,在20強城市中就有蘇州、寧波與無錫可達到此狀態,尤其是蘇州市年度繳存人數達到463.4萬人也就少于滬京深與廣州、成都,要比其他高功能城市高了許多,正是它擁有大量民營上市企業的原因,這類企業是被要求繳納公積金的。
然而因外企與民企的繳存基數很低,這又形成了另一個異象,那就是在公積金繳存群體中屬于外企、民企職工比例較高的城市,人均繳存額顯著偏低。
深圳、蘇州、寧波、無錫等按理說都是國內城市中工資水平的前列了吧?然而它們的人均公積金繳存額在20強城市中卻排名非常靠后,要比濟南、鄭州、沈陽等市都低,更別說與發達的總部與省會城市相比了。
而反面則是在繳存群體中機關事業單位、國企職工比重較高的城市,那么它的人均繳存額也就會明顯偏高的,最具對比性的同為大總部城市,北京市因有首都功能而人均繳存額比上海市顯著偏高,所以在繳存人數相當的情況下,北京市的繳存額可高達32600多億而上海市只有2500多億。
當然萬事都有特例,武漢與重慶就是代表,前者作為大省會城市、大區中心居然繳存人數還不到3百萬而比人口規模少許多的南京市還少,更別說與杭州、成都相比的,
重慶市擁有3千多萬人口數量、GDP總量也高居城市第4位了,但公積金繳存職工卻只有320多萬人,按人口、經濟總量比例實在是太低了,且因人均繳存額也偏低所以就造成偌大個城市年度繳存額卻剛過6百億而只能排在第11位,被另一個直轄市天津直接蓋過!
這只能說明武漢與重慶的優質民企還不夠多而造成非國有職工繳存人數少,其實這點從它們的上市公司數量偏少也能看出來的,大家覺得是不是這樣呀?
下面來看下表中對繳存額20強城市的具體情況詳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