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家瑞
4月5日8時,中石化上海工程公司華昌化工機械廠配件加工車間內,加工班班長張勝武正進行班前安全交底:“今天的任務是完成3套法蘭密封面的精加工,公差必須控制在0.03毫米以內。數控車床的切削參數已經精準調試好,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安全操作是一切的前提。”在這個加工高精度化工機械零配件的車間里,每一位班組員工都深知,安全生產這條弦時刻都不能松。
“安全之星” 照亮安全之路
車間東側的榮譽墻,最新一期 “安全之星”評選結果剛剛揭曉,女工趙麗華的照片旁,那枚金色五角星在燈光下璀璨奪目。回想起3月21日下午下班前,立式加工中心突然發出異常振動聲,趙麗華敏銳地察覺到這絕非正常的切削震顫。她果斷按下急停按鈕,檢查發現刀柄內部出現細微裂紋,若繼續使用,刀具斷裂飛出的危險一觸即發。“這種隱患,儀器很難檢測出來,全靠老師傅們口傳心授的‘聽音辨障’絕活。”趙麗華說道。
“安全之星”評選機制構建了完善的三級獎勵體系:發現一般隱患能獲 “銅星”,成功避免重大風險可得“銀星”,像趙麗華這般預防可能造成人員傷害事故的,則會被授予最高級的“金星”。目前,車間里已經形成“隱患隨手拍”風氣,每一位積極參與的班組員工,讓安全防護網編織得更加細密。
靶向培訓讓安全融入日常操作
9時,車間培訓教室內,季度安全復訓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大屏幕上,三維動畫生動演示著不銹鋼閥體加工時螺旋狀切屑的纏繞過程,逼真的畫面讓人心驚。“這種材料切屑溫度高達600℃,一旦纏繞到手上……”參訓的20名員工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現在請大家佩戴VR設備。”配件加工車間機械技師兼培訓干事張玉萌一邊說著,一邊熟練地分發智能眼鏡。新員工陳艷戴上后,瞬間置身于虛擬的數控車床操作界面。當她“不慎”將未夾緊的工件啟動時,系統立刻模擬出工件飛出擊碎防護門的驚險場景,同時彈出《夾具檢查操作規程》全文。陳艷摘下設備時,手心還冒著汗,直呼:“比看100遍安全手冊都管用!”
這種沉浸式培訓效果顯著。采用VR技術后,新員工安全操作達標時間從3個月大幅縮短至6周,老員工違規操作率下降62%。
應急演練爭分奪秒守護安全
12時15分,尖銳的警報聲如利刃般劃破車間的寧靜。“冷卻液泄漏!立即啟動三級響應!” 張勝武的吼聲通過應急廣播迅速傳開。陳艷箭步沖向應急物資柜,但因緊張連續兩次輸錯密碼。“深呼吸!左旋45度再按確認鍵!”張玉萌的及時提醒,讓陳艷穩住了心神。取到物資后,兩人迅速布置出隔離帶。而維修組已干凈利落地切斷管道閥門,無人機也在上空監測泄漏擴散情況。
“4分58秒,比上月快7秒!”張勝武看著計時器宣布。但在演練講評時,張勝武依舊嚴格地揪住細節不放:“陳艷取應急物資時沒戴護目鏡,若真實泄漏,飛濺的冷卻液可能傷眼。”這樣的“挑刺”,正是車間應急演練的特色——每次都會設置2~3個隱蔽陷阱。“化工機械加工容不得半點僥幸,必須練到閉著眼都能規范操作的地步。”
科技賦能為安全防護添智慧力量
15時,車間迎來一批特殊“訪客”——10臺加裝智能監測模塊的數控車床。技術員正在調試的3號機床格外引人關注:主軸箱上新增的振動傳感器小巧如紐扣,卻能實時精準捕捉0.01毫米的異常震動。
在車間中央控制室,整面墻的電子屏實時呈現著所有設備的運行狀態。突然,代表行車吊裝的圖標由綠變黃:“吊裝重量4.2噸,接近額定載荷!”系統同步向吊裝負責人李中偉的手機發送預警。“過去這類報警靠哨聲和手勢,現在數據直接‘開口說話’。”他邊說邊迅速調整吊裝方案。
時近傍晚,完成班后安全總結的張勝武,認真仔細地檢查著每臺設備的保養狀態。他叮囑道:“記住咱們車間的信條:精度差一絲,安全失千里。”機床旁的警示燈在暮色中規律閃爍,仿佛在無聲地見證著班組員工們為織密安全防護網所付出的努力。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