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慢性病,是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在上海,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癌癥負擔持續加重。最新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上海新發癌癥病例9.29萬例,發病率為625/10萬,發病前三位的癌癥依次是肺癌、大腸癌和甲狀腺癌;2021年全市有3.85萬人因癌癥而死亡,死亡率為259/10萬,癌癥仍是本市居民的第二位死因。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上海持續開展防癌抗癌健康科普,加強癌癥篩查適宜技術研究和推廣,擴大常見癌癥篩查覆蓋面,推進癌癥早診早治,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全市癌癥防治核心指標穩步提升,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提升至42.8%,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已達61.6%,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近十年來,上海在全市范圍開展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促進了大腸癌患者和前期病變患者的早診早治,提高了患者生存質量、延長了生存期。2024年,為超過59萬居民提供了篩查服務,已發現癌前期病變6145例、確診大腸癌745例。今年,本市將圍繞“50歲以上人人參加一次大腸癌篩查”目標,繼續向超過50萬居民提供免費的大腸癌篩查服務。
2023年起,上海依托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全市16個區的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肺癌、大腸癌、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和宮頸癌等7種常見癌癥綜合風險評估和篩查管理。截至2024年底,已為16.8萬居民提供綜合風險評估服務和個性化健康教育,發現癌癥高風險9.6萬人,并提供了臨床檢查建議和便捷轉診引導。今年起,上海將繼續推廣7種常見癌癥綜合風險評估和篩查管理,逐步覆蓋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并通過移動終端支持居民自助開展癌癥風險評估。
4月15日-21日是第三十六屆上海市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科學防癌,健康生活”。為更好地普及癌癥防治科學知識,倡導群眾踐行健康生活方式,4月15日,市衛生健康委將舉辦腫瘤防治宣傳周市級主題活動,發布本市最新癌癥監測數據,介紹市抗癌協會新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開展科普宣傳,組織知名醫學專家現場咨詢。宣傳周期間,本市還將通過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和社交平臺等媒體廣泛宣傳科學防癌,各區也將以社區和醫院等場所為重點開展科普宣傳活動。
健康提示
在所有致癌危險因素中,年齡和遺傳因素是難以改變的,但其他因素是可干預的,且多屬于生活方式范疇。知曉可改變的致癌危險因素,采取簡單有效的預防措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有效降低癌癥發病和死亡風險。
這些危險因素包括:
1.行為因素:吸煙、二手煙、飲酒、缺乏身體活動;
2.飲食習慣:水果攝入過少、蔬菜攝入過少、低膳食纖維飲食、低鈣質飲食、紅肉攝入過多、加工肉類攝入過多、腌制菜攝入過多;
3.代謝因素:體重超標、糖尿病;
4.環境因素:PM2.5、紫外線輻射過量;
5.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人乳頭瘤病毒、EB病毒、華支睪吸蟲、人類皰疹病毒8型。
?預防干預措施包括:
控煙,限酒,接種疫苗,保持健康體重和適度運動,合理膳食,減少室內空氣污染,嚴格職業防護,倡導母乳喂養,保持心情舒暢等。
封面及配圖來源:攝圖網
更多閱讀?
投稿提示
歡迎本市衛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關科普文章與視頻等經所在科主任審閱后,投稿至單位宣傳部門,經宣傳部門提交“健康上海123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