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暮春,黃浦新天地太平橋綠地區域,一座“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花園成為城市的熱門打卡地。屋內玫瑰與鳶尾競相綻放,屋外向日葵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不是電影場景,而是2025上海國際花展的一隅。在這里,花展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展覽模式,而是將城市本身變成了一座巨型花園,讓鋼筋水泥的叢林煥發出自然的生命力。這場花展的意義,早已超越花卉本身——它是一場關于城市、人與情感的深度對話。
打破邊界:城市與自然的共生
傳統的花展往往在封閉的展館內進行,而2025上海國際花展卻選擇了一種更具開放性的方式——將整個新天地區域變成了一座流動的花園。從“愛不忘”花園到“鳶尾咖啡”花園,再到“間庭”花園、斐波那契立體花園,每一處設計都在模糊城市與自然的界限。
這種“無邊界”的策展理念,恰恰回應了現代都市人的心理需求。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渴望與自然建立更深度的聯結。“感覺不是在‘觀看’花,而是真正‘走進’了花的世界。”特意跨區前來太平湖游玩的市民楊女士表示,當自己漫步在新天地的街巷,每一步都可能邂逅一片意外的花海,這種偶然的浪漫,恰恰是城市生活里最稀缺的體驗。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一個隱喻
花展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裝置,就是那間“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它的名字取自英國作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創作的長篇小說《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小說講述了一位出身英國書香之家的大家閨秀和一位自由奔放的青年之間的愛情故事:露西和喬治住進同一家旅館,通過一間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結識并墜入愛河,卻因為英國的傳統禮儀經歷了許多波折,最后兩人沖破傳統束縛,有情人終成眷屬。作品中的“房間”象征著階級與觀念的制約,而花展中的“房間”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既是一個物理空間,也是一個心理空間。
在這個房間里,人們被鮮花環繞;透過窗戶,他們看到的是太平湖的波光、城市的輪廓、游人的笑臉。這種設計巧妙地引導公眾思考:我們是否常常困在自己的“房間”里,而忽略了外面的風景?我們的內心是否也有一間無形的房間,那里盛放著對真、善、美的渴望?
花語即人語:情感的重塑
每一朵花都有花語,玫瑰代表愛情,向日葵象征希望,鳶尾寓意信仰。在花展中,這些花語不再只是古老的符號,而是被賦予了當代的情感表達。
在聚焦阿爾茨海默病群體的“愛不忘”花園,墻上貼滿了游客對親人、朋友或愛人的寄語。一位年輕的參觀者說:“在這里,我突然意識到,我很久沒有對父母說過‘我愛你’了。”而在“鳶尾咖啡”花園,一座由鏡面不銹鋼打造的、名為“瞳”的大型旋轉裝置,映射著周圍的鳶尾花鏡,寓意對視覺健康的關注與守護的同時,是否也在呼喚人們要培養一雙善于發現生活中的詩意與美的眼睛?
也許,花展的深層意義,在于它喚醒了現代人麻木的情感。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的情感表達越來越依賴符號和表情包,而花展則提供了一種更真實、更細膩的溝通方式——通過花,我們重新學習如何表達愛、感受美。
花展會落幕,但花海永駐人心
花展終有閉幕之日,但它的影響卻可能長久地留在人們心中。這場花展將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中,人們習慣了匆忙與冷漠,而花展像一束光,照亮了被忽略的美好。也許,城市里不能四季如春,但綻放于每個人心中的花卻可以常開不敗。
2025上海國際花展的成功,不僅在于它的藝術性與創新性,更在于它觸動了城市人的集體潛意識——我們對自然的向往、對情感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
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中寫道:“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花展的意義,或許正是讓我們學會用心靈去看見那些被忽略的風景。當花海植根于每個人心里,這座城市便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一座永恒的花園!
記者 / 張雯婧
編輯 / 孫沖
圖片 / 張雯婧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