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來自基層一線,扎根社區的他們時常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居民身邊的“關鍵小事”。除此之外,他們還積極收集社情民意、有效識別風險苗頭,在深度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積累了不少好方法。
推進基層法治建設,打造民主協商法治型社區,華陽路街道天誠居民區用好“三帶工作法”(即“帶著問題走、帶著資源走、帶著辦法走”),專門用來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
在天誠居民區,有兩個相鄰的小區,共用一條6.6米寬的通道。此前,通道里長期停放著幾輛機動車,擁擠不堪不說,還導致消防車、救護車都進不去。
面對這個情況,居委會干部首先帶著問題走訪,從源頭探尋問題所在,尋求化解矛盾之法。據了解,該通道屬于內部的小區,外面的小區僅有通行權。為了平衡雙方利益、妥善化解矛盾,居委會決定通過“橙誠議事廳”搭建平臺,邀請居民代表、黨員、以及其他小區的居民召開研討會,集思廣益想對策。
在法律的框架內,通過協商尋求共贏,兩個小區的居民打算摒棄前嫌,以消除通道安全隱患為重,妥善解決停車問題。一邊為有切實停車需求的車主尋求其他停車資源,一邊從法理情的角度出發,建立常態化管理機制,徹底解決困擾居民多年的通道占用問題。
讓法治與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貫穿基層治理的始終,新華路街道東鎮居民區一直在實踐。
在華山嘉苑外立面裝飾條更換案例中,東鎮居民區解決了長期困擾居民的房屋安全隱患,重塑了社區信任關系,為新時代基層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東鎮居民區通過“紅色議事廳”、安保小組例會等平臺,構建起“街道-居委會-業委會-業主-專業機構”五方對話機制,特別是施工樣板展示環節,將抽象方案轉化為可視化的民主體驗,居民通過實地觀摩、質詢施工細節,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同時,居民區還改變了以往“同意/反對”的二元選擇,發動居民提出三種可行性方案:局部維修、整體更換、結合面磚翻新。此外,通過方案比選會,邀請結構工程師、造價顧問現場答疑,讓居民在充分知情的基礎上投票。如此一來,這種“菜單式”服務既尊重了選擇權,又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
華山嘉苑外立面裝飾條更換案例的治理實踐始終以法治為底線,通過法律框架明確權責邊界、規范決策程序,為化解矛盾提供了制度支撐。這種“寓法治于民主之中”的治理智慧,正是中國式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注解。
天山路街道的紡大居民區以“社情民意氣象站”為引擎,鑄就了堅實的社區治理基石。通過“社情民意氣象站”的信息溝通機制,小區保安、社區群眾、平安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成為可依靠的社區“神經末梢”,將發現的苗子性、傾向性矛盾及時上報,實現了“早發現、早介入、早處置”,著力構建了矛盾糾紛源頭預防的新格局。
同時,紡大居民區還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推動完善法治觀察工作,發動人民群眾依法參與社區治理,組建了8支社區自治團隊。其中,矛盾化解調解組的成員都是來自小區的居民,注重以“民事民議民治”的方式開展調解工作。在處理一起因噪音問題引發的鄰里糾紛過程中,自治團隊成員充分發揮鄰里間潤滑劑作用,巧妙利用雙方共同的租房中介這一“紐帶”,通過業主間的坦誠溝通交流,穩妥地解決了矛盾糾紛,獲得了小區業主們的普遍認可。
在仙霞新村街道虹仙居民區的人民調解員看來,“三所聯動”機制的作用在于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大家協同發力,把矛盾糾紛公正合理地就地化解。
時間長了,居民們的法律意識慢慢提高了,社區的法治化進程也一步一步往前推進。
此前,在解決居民區一位獨居老人家中的復雜案件時,虹仙居民區決定第一時間啟動“三所聯動”機制。當老人一下子陷入“錢房兩空”的困境時,派出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搭建起了一個調解平臺。由派出所提供執法保障、律師事務所提供專業法律支持,司法所調解員憑借對社區的熟悉,把難懂的法律條文變成居民能聽懂的大白話,把專業的建議一步一步落實到行動上,真正做到了法理情融合。人民調解員堅守在矛盾糾紛調解一線,把“三所聯動”機制用好用足,守護每一位居民的權益,為社區的基層治理和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今,長寧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在干中學、在學中創新,積極提升業務能力,已然是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更成了社區居民的“法治貼心人”。
圖片來源于長寧區司法局
撰稿:閆 漫
編輯:程 前
責編:高 琴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