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到上海,他們跟著社交平臺的“指引”,打卡街頭巷尾的小攤、小店留下不一般的旅行記憶……
藏在街頭的 “網紅”小攤
定興路街頭的這家老上海蛋餅攤,每天清晨都會排起長隊,隊伍里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鋪子前,中英文對照的特色菜單十分醒目。
來自新加坡的小謝一家七口,人手一個蛋餅,吃得格外滿足。小謝的外婆,吃完蛋餅,還想嘗一嘗這攤子里的紅豆粽子。
凌晨4時,定興路6號,70后老板周青賀開始籌備一天的蛋餅生意。新民晚報記者 周馨 攝
這家蛋餅攤走紅海外,得感謝一位不知名的海外游客。幾年前,這位背包客偶然品嘗后,在網上分享了這份藏在背街小巷的 “上海美味”,從此,蛋餅鋪子引來了全球吃客。
店主老周笑著說,去年下半年免簽政策實施后,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游客明顯增多。為了招待好這些遠方來客,他每天凌晨 4 點就得開工。
弄堂深處的老字號味道
在上海弄堂的煙火深處,藏著聲名遠揚的 “舒蔡記”。它不僅是本地人的心頭好,更是外國友人探尋上海“本幫”風味的必去之處。
舒蔡記的招牌上,寫著上海人熟悉的小吃 圖片來源:公眾號“上海黃浦”
舒蔡記的招牌菜飯,做法獨特。用煎生煎的鍋,加豬油爆炒,米飯粒粒分明、油潤噴香,搭配特制配料,香氣四溢。老外們圍在一旁,眼睛緊緊盯著師傅的一舉一動。
而生煎,一面焦黃,一面是綠色的香蔥黑色的芝麻,光顏色就是一道風景。一位西班牙游客咬下一口生煎包,湯汁在口中爆開,他豎起大拇指,用剛學會的中文稱贊 “好吃”。旁邊幾位日本游客耐心地排隊,等著下一鍋生煎的出爐。
走進這樣的小店,嘗地道的上海風味,是不少海外年輕人探索這個城市的方式。
點亮味蕾的深夜食堂
夜幕降臨,城市霓虹閃爍,牛 new 壽喜燒門前早已排起長隊。這里是東南亞游客的美食天堂。
下午 5 點剛過,等位人群中 60% 都是東南亞面孔,泰語、越南語此起彼伏。
牛new壽喜燒吸引很多外籍游客打卡 圖片來源:公眾號“樂活松江”
來自泰國的Somkiat一家是這家店的常客。Somkiat說每次來上海,牛new壽喜燒都是必選項目。“這里不僅好吃,還有泰語菜單,點菜毫無壓力。” 他笑著展示手中的菜單。
他們一家是跟著社交網絡的攻略找來的,對這里的美食和服務贊不絕口。
排隊也要 “嗦” 的頂流
上海小籠哪家最好吃?被網上的美食攻略指路,不少老外來到人民廣場附近的萊萊小籠。
無論何時,這里都排著長隊,但老外們絲毫不介意。店內有各個國家的食客,都為了這一口小籠包而來。
萊萊小籠外排隊的人群 圖片來源:公眾號“黃浦最上海”
萊萊小籠位于天津路上,主打蟹粉餡,再加上屬于南京東路旅游區(qū),吸引了不少美食博主探店,成為外籍游客感受上海文化的窗口。
門店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外籍客人占比超 20%,不少韓國客人是被朋友帶來的。
小籠上桌,食客們熟練地拿起筷子,先輕輕咬開一個小口,“吸溜” 鮮美的湯汁,再一口吞下小籠包。當蟹粉小籠的湯汁在齒間綻放,外國游客對這個城市的好奇,都化作一句:“原來這就是上海的味道。”
從街頭蛋餅攤,到弄堂老字號,再到特色餐廳和街角小籠包店,這些藏在“小巷深處”的美食,憑借獨特魅力,吸引著全球食客,讓世界透過這些美味,讀懂了上海的煙火氣,感受到這座城市多元包容的文化魅力。
新民晚報實習生:牟家慧
新民晚報記者:馬曉荔
原標題:《新民僑梁 | 上海小巷里的這些小店,為啥國際濃度這么高》
欄目編輯:梅瓔迪
來源:作者:牟家慧 馬曉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