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一條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它修建于春秋戰國,持續修建,動用了隋朝360萬工人,才最終完工,建造出全程1794公里的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的古代運河。
2024年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總量,達到了8億噸,時至今日,這條大運河歷經2500多年,依然在運力方面,可以排名全球第四,它這一條大河,相當于8條鐵路的運力,從北京到杭州,中間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自然水體,每年的貨運總量,要比萊茵河這個歐洲主力航道的貨運量,都多出1億噸。
這條運河的歷史意義和實際的航運價值,不可估量,從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鑿長江和淮河之間的溝渠開始,關于京杭大運河的歷史齒輪就開始轉動,從此歷經二千多年的悠悠時光,運河的歷史齒輪再也沒有停止。隋朝以洛陽為中心區域,繼續擴大水道的建設,元代再把運河的截彎區域挖掘順直,疏通航道之后不需要再繞行洛陽,支線就能航行順暢,因此整體決定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京杭大運河的框架航線。
古代的交通工具非常落后,牛馬是主要的運輸工具,而車輛上的運載能力非常有限,對于南北交通要運輸糧食和大量的物資需求,僅憑車馬是難以承載。
有著這條京杭大運河,承擔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任務,實現了快速和順暢運輸大量貨物的目的,也促動了運河沿線的經濟發展,為沿岸傍水而居的民眾,帶來生存的機會和營商的可能,再有也加強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帶動很多人通過水路,在古代能遠行到千里之外,對中國的文明進程和平統一大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
時移世易,很多人工開掘的水道,隨著滄海變遷,早就不復當年,甚至有些路線都消失不見了,京杭大運河為何能歷經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依舊經久不衰?還能奔流不息航道通暢,承載眾多貨船托運貨物,這條大運河藏著什么樣的秘密?
天然的地理優勢,是京杭大運河不可替代的價值體現,它貫穿中國的南北,從北京到杭州,是中國唯一一條幾乎南北縱向通行的水路,也是一條最為穩定暢通無阻的水路。自古以來,云集的江南客商,就通過這條水路北上,把各種江南的名產運往都城,貿易往來頻繁,也有著穩定的運輸渠道。
再有古代歷代的官府,也深知這條大運河的航運價值和重要性,對于維護水道的暢通,清淤維護,一直都勤耕不輟。元朝拓寬了運河的水道,還增加了新的支線航道,明清兩朝時期,專為京杭運河設置了漕運總督衙門,專門管理監督和維護河道的暢通安全。
即便是到了現在,京杭大運河的部分河段依然在保持通航的狀態,也依然在承載運送貨物的任務。更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及古代人民智慧的最好見證,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旅游景觀之一。很多國內外的游客,都慕名前去參觀,驚嘆中國古代就能修建出如此宏偉的工程。
現在京杭大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公里,全年保證通航的河道里程為877公里,主要是在黃河南側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的水路區域,而浙江省從古代延續到今天,是一直保持了幾千年水路暢通的江南航道,也依然在承載浙商的底蘊,繼續在這條亙古不變的黃金水路上求索。
最重要的黃河北端的河道,有700多公里的航線,從18世紀黃河大改道之后,已經截斷多年,這里因為黃河懸河的問題,泥沙淤積,高出兩岸地面10多米的高度,清淤涉及幾百公里的面積,難以完成,再有缺水問題困擾河段,需要有更多新的活水源不斷補充。因此全線貫通的難度非常大,京杭大運河至今,還沒有呈現古代南北貫通的壯觀之勢。
我國近些年的南水北調工程,對京杭大運河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在大運河黃河北側的河段,進行逐漸疏通開掘,保證一部分河段進行通航,在京冀路段全線范圍的62公里,專門打造了京杭大運河的旅游通航線路,讓更多的游客,能夠一睹這條古代大運河的風采,同時也會感嘆生在盛世,通過這條運河博古通今,更能體會到今天的幸福。
國家對于京杭大運河的航道線路,也做出了規劃和維護,比如在一些淤泥堵塞的航道,水體匱乏的河段,進行了擴寬河道和清淤治理工程,對碼頭物聯系統也進行了科學的設置,讓整體的水道航線,進行疏通和運轉,讓很多河段,逐漸恢復生機,重新能暢通起來。
現代造船業發達,貨船有綜合優勢比公鐵運輸更有性價比。期待京杭大運河,未來能夠重新實現貫通,繼續為南北貿易做出重大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