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作用下,相鄰建筑也會"打架",這一過程就像兩輛前后行駛的汽車,如果跟車距離不夠,急剎車時就容易追尾。建筑之間也需要留出"安全距離",這個距離在專業術語中叫做抗震縫。
經過正規設計的相鄰建筑,相互之間都會預留一定寬度的抗震縫。當地震作用較小時,相鄰建筑的晃動幅度通常不會超過此安全距離。然而,兩棟樓未必會同步運動,即便在安全距離內,建筑不同的晃動節奏仍可能讓連接部位的墻皮、裝飾板等遭受"擦傷"或者“撕裂傷”——比如一棟樓向左晃時,相鄰另一棟正好向右晃,接縫處的裝修材料就有可能受損。
如果地震比較強烈,兩棟樓的晃動幅度超過抗震縫寬度,就可能發生碰撞,繼而結構受損,甚至建筑被撞塌——就像兩輛剎不住的車迎面撞上;當相鄰建筑高度不同時,二者之間的碰撞通常會發生在低樓屋頂的位置,如果低樓的屋頂撞到高樓,可能導致高樓局部結構崩壞甚至整體倒塌,而低矮建筑的屋頂部位也容易局部結構崩壞。
最危險的情況就是兩側建筑之間并未預留抗震縫,二者緊緊貼靠在一起。地震時由于結構類型、高度、體量等方面存在差異,導致相互碰撞,沒有了“安全距離”,"親密接觸"的建筑經常會出現墻面錯位、梁柱開裂等嚴重損傷,會對建筑的整體安全性構成極大威脅。
指導: 中國地震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