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初,整個國家都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恢復自秦朝末年以來戰亂損失的元氣,重新整合各項自然與社會資源,平定社會矛盾。
在這一時期,北方的匈奴成了漢朝最大的威脅,但是漢朝一直沒有辦法全殲匈奴,反而任由他們愈加猖狂,愈發放肆,一直到漢武帝親政,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變。
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在他執政的時代,漢朝又出現了霍去病這樣的天降紫薇星。
霍去病仿佛為了征討匈奴的使命而來,將匈奴趕到了漠北王庭之外,重振漢朝雄風。
當完成使命后,他便功成身退,如一顆流星一般劃過天際,從歷史因素和裝備上來看,漢武帝時期的漢朝軍隊為什么能夠打敗匈奴?霍去病領導的軍隊又有哪些過人之處?
慘遭埋伏,心有余悸
漢高祖劉邦是一個謹小慎微之人,這一點從他和項羽的對決中就能看出。
為什么后世之人大多喜歡項羽?因為項羽氣魄宏大,而且氣場外露,非常符合大家對于英雄的想象。
相比之下,劉邦做事則顯得更為低調,身上的英雄氣概相對較少,因此也沒有那么符合大眾的審美。
楚漢相爭之時,劉邦給不少人留下了刻板印象,大家都覺得他有時有些過分謹慎,甚至謹慎到稍顯懦弱,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漢朝剛剛建立不久,他做過一件非常不謹慎的事情。
這件事情,與向北抗擊匈奴有關。
漢朝建立大一統封建王朝后,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是最有力的外來政權威脅。
為了解決這一隱患,徹底實現天下一統的局面,劉邦決定率兵親征。
此時他剛打敗項羽不久,也成為了漢朝的奠基人,所以十分志得意滿,一時之間竟然有些得意忘形。
他身邊的文武官員都勸誡,希望劉邦能夠謹慎行事,然而他不管不顧,堅持御駕親征,勢必要在此次出征過程中徹底消滅匈奴。
他倒是帶著雄心壯志出征,然而實際的演變過程卻并不是那么回事。
劉邦率領著32萬大軍,在銅城狠狠挫了匈奴的銳氣,當時匈奴的軍隊因為反應不及,遭到了漢朝軍隊的伏擊,被打得落花流水,倉皇逃竄。
這一次出征時,劉邦本就是抱著徹底消滅匈奴的決心而來。
他自然要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拿下匈奴政權,把這一支少數民族徹底從中國地圖上抹去。
當時季節已經來到冬天,北方十分寒冷,鵝毛大雪下個不停,在出征前,漢朝軍隊并未做好充足的準備,士兵們身上穿著的服裝和鎧甲,都沒有御寒的理想效果。
包括劉邦自己,也常常在鵝毛大雪中凍得瑟瑟發抖。
劉邦身邊的智囊團,此時紛紛建言獻策,他們建議劉邦立即撤軍,趁著匈奴還沒有恢復元氣,抓緊時間掠奪資源,返回中原大本營。
如果在這里消耗的時間過久,士兵們的健康優勢都會被自然環境所掠奪。
南方大部分地區的士兵無法適應北方的自然條件,很有可能會在遭遇敵人之前,率先倒下,造成不必要的犧牲。
而北方的匈奴卻已經完全適應了這樣嚴寒的天氣,他們能夠自由自主發揮戰斗力,相比起漢朝軍隊來說,他們已經占據了環境適應性上的優勢。
智能團的建議合情合理,如果劉邦保持著過去那樣謹小慎微的態度,一定會聽取他們的建議,立即撤軍。
只可惜這個時候的劉邦因為剛剛打了勝仗,所以太過得意忘形,他認為自己是這世上絕無僅有的雄主,只有他才能徹底消滅匈奴,如果失去這個機會,他一定會后悔終生。
因此不管別人怎么勸誡,他都堅持要守在這里,乘勝追擊,完全不管不顧,自己手底下的軍隊狀況已經糟糕到了什么地步。
眼見匈奴軍隊遲遲不出現,劉邦便打算向北進擊,北方的平城,是一個絕佳的城池,劉邦打算把這里拿下。
他能看出來的戰略關鍵位置,匈奴可能看不出來嗎?
在漢朝軍隊毫無所覺地朝著平城出發時,匈奴早已經埋伏在了他們的必經之路上,就等著他們自投羅網,而后來一個甕中捉鱉。
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劉邦,早已經失去了往日最為機敏的判斷能力,他們在經過白登山的時候,被匈奴團團圍住,一絲缺口也找不到。
劉邦也想過突圍,可是漢朝軍隊對這里人生地不熟,連突圍的方向都找不到,而且,漢朝士兵們還需要挨餓受凍,精力完全難以為繼。
相比之下,匈奴則顯得游刃有余。
他們早已經準備好了充足的口糧,而且每個人身上都穿著厚厚的皮毛衣物,這一點寒風,他們早就習慣,因此也不會覺得痛苦。
可憐了一群毫無準備的漢人,在白登山足足被困了七天七夜,每個人都還得想著保護皇帝,不敢輕舉妄動。
白登山之外的援軍部隊,也與劉邦徹底失去了聯系,不出意外的話,他們很有可能被活生生困死在這里。
萬幸的是,漢朝軍隊當中的陳平發現了轉機。
他告訴劉邦,匈奴單于的妻子是一個愛財如命之人,若是以財物誘惑她,必定可以讓她倒戈相向,幫助漢朝軍隊突圍。
劉邦雖然不大相信,但為今之計,也只能死馬當成活馬醫。
他命人私下找到冒頓單于的妻子,向對方行賄,終于換得對方松口,給困在白登山的漢軍指明了一條生路。
這一次御駕親征,對于劉邦來說可謂是死里逃生,事后回想起這場戰役,劉邦還心有余悸。
過去是他過分自大,也小看了匈奴的戰斗力,經此一役,他發現漢朝暫時還不能與匈奴一戰。
所以他決定休養生息,也盡全力恢復社會生產能力,整合社會資源,尋求一個安穩的內外政治環境。
他制定的基本國策,一直延續到漢景帝執政時期,在此期間,漢朝的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而漢武帝繼位之后,時代便發生了改變。
騎兵問題,亟待解決
在軍事作戰領域中,騎兵對上步兵,有著天然的優勢。
眾所周知,戰場之上,自上而下作戰,可以占據位置上的主動權,在著力點和發力方向上,也有著相當明顯的優勢。
騎兵騎在馬背之上,占據著高度的主動權,自上而下與奔跑在地上的步兵作戰,他們的行動更為靈活,依托戰馬轉移陣地,動作也更為迅速。
可以想象一個非常直觀的場面,一個步兵在地上揮舞著長矛,他的身側圍著兩到三個騎兵。
他的頭頂只能到達騎兵馬匹的高度,所以騎在馬背上的敵人可以輕而易舉地自上而下貫穿他的頭顱。
況且在混亂的戰場上,戰馬揚起馬蹄,很快就能將一個人踏成一團肉泥,一旦步兵受傷倒下,沒有注意到騎兵到來的方向,下一秒他就會葬身于馬蹄之下。
所以在戰場上,只有漢朝騎兵對上匈奴騎兵,大漢王朝才有勝算。
在分析對手的軍事力量時,漢武帝心知肚明,匈奴的騎兵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力量。
在漠北的草原上,一整片空曠遼闊的土地,都是他們飼養戰馬的絕佳場所。
匈奴養出的戰馬膘肥體壯,強壯而有力,而且在日夜地訓練與使用中,戰馬與士兵的配合也相當默契。
人馬合一的境界,他們幾乎能夠達成,相比之下,其騎兵成了漢朝最明顯的劣勢。
大漢王朝位居中原,地理條件和環境條件無法支撐他們順利培養騎兵。
漢朝的大多數戰馬都需要從西北方向進口,馴服戰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漢朝的騎兵來到戰場,往往會失去對敵的先機。
在騎兵問題上,霍去病作出了突破。
《史記》中記載的霍去病是一個這樣的形象:“票姚校尉去病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以二千五百戶封去?!?/strong>
霍去病在戰場上直接斬首和俘虜了敵人兩千多名,更關鍵的是匈奴當中的主要貴族成員都被他斬于馬下。
比如說單于的父親和他的叔伯,都是霍去病的手下敗將。
由此可見,在騎兵問題上,霍去病已經找到了能夠克敵制勝的方法。
他就是一位典型的騎兵將軍,在日常的軍隊訓練中,他一改過去漢朝輕騎兵的訓練模式,開始把重騎兵的套路與方法引入軍中。
每一位騎兵戰士都會身穿重甲,他們騎上的戰馬同樣也會披上鎧甲,鎧甲能夠起到較好的防御作用,但是也具有一定的重量。
所以在日常的訓練中,霍去病會非常注重他們自身的承重能力。
另外他們使用的武器也進行了更新換代,過去輕巧的長矛長槍,如今被長刀和重弩所替代,重量型的武器往往能夠跟重騎兵的作戰套路相適應,因此霍去病能夠實現騎兵質量上的優勢。
當匈奴騎兵的數量無法彌補質量上的不足時,他們就自然不會是漢朝軍隊的對手。
霍去病封狼居胥,成為冠軍侯,實在是一位天生的將才。
武器裝備,更新換代
除了在騎兵問題上加以彌補之外,漢朝軍隊在武器裝備上也花了很大的力氣。
首先是進攻型的武器,除了相對較為輕便的常見的長槍之外,漢朝軍隊最常使用的武器就是弩。
漢朝有一種三石弩,它的射程可以達到一百八十九米,在遠距離作戰過程中,漢朝軍隊的戰士能夠精準地射擊目標。
在制作這一武器時,兵部也在兼顧精準度的同時,盡可能減輕武器的重量,為輕騎兵和步兵減少負擔。
另外在防御型裝備上,漢朝也是不甘落后。
他們的鎧甲一般為兩片式,士兵的胸腹都能夠得到有效保護,另外在頸部和太陽穴這樣的關鍵位置,鎧甲還會專門設置保護層。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護心鏡,它能夠有效地阻擋遠距離尖銳型武器,比如遠方的箭矢,如果射中護心鏡,只能讓鏡子破碎,無法射穿將士的心臟部位。
結語:
平城一戰,讓漢高祖徹底意識到漢朝軍隊存在的弊病。
他和之后的文景皇帝休養生息,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基礎。
漢武帝得衛青和霍去病二人,如有神助,軍隊武器裝備完善,騎兵力量強大,最終將匈奴趕出了漠北王庭。
參考資料:
《史記》
《漢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