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認知是由什么決定的呢?我在讀書時以為是見識,因為書本里這么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我出了社會才發現并不是這么回事,有的人學歷很高且見多識廣卻想法幼稚極端,而有的人出身農村卻對生活的感悟富有哲理。后來我便懂了,對于悟性好的人,見識便是拓寬眼界的工具。對于沒有悟性的人,見識便是驗證其認知的工具,兩者的區別是一個在進步,另外一個卻在固步自封甚至倒退。而在歷史上更是如此,一個人的認知卻可以決定自己甚至一個時代的走向。
首先就是人生不能走歪門邪道,比如漢朝時的大行令王恢,他因貽誤戰機入獄。依照漢朝的律令,貽誤戰機屬于失職,一般就是被罷免和流放,除非那些情節特別嚴重的才會被處死。再加上王恢是漢武帝的近臣,基本最多就是被罷免,后期官復原職的概率很大。但王恢卻耍起了小聰明,他讓他的家人賄賂漢武帝的舅舅田汾,然后田汾通過王太后替王恢說情。殊不知這樣一來攀附外戚是死罪不說,而來如果放了王恢,那不就向天下人說明外戚比皇權更為尊貴嗎?
更為關鍵的是,今天王恢為了自己的生命投靠外戚,明天王恢就不能因為利益而再次投靠外戚嗎?于是漢武帝一怒之下便處死了王恢,王恢做夢都想不到,自己竟然花錢買了一個死,然后臨終醒悟的他選擇了自殺。人生有一個詞叫走后門,當前門走不通的時候可以走后門,而不是隨時隨地都想著投機取巧。因為當你將其視為常態,你的認知就會被扭曲,最終自食惡果。王恢以揣度漢武帝而功成名就,最終因為揣度利益關系覺得漢武帝會懾于外戚的權勢而妥協,但他忘了一句話: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魏晉時期
其次,捧殺也是殺。魏晉時期,嵇康因為和曹魏有姻親關系,再加上他本人與司馬氏陷入僵局,因此司馬氏欲給他一點教訓。這時候嵇康的好友因為弟弟對哥哥不恭而被告到官府,嵇康因為受到牽連而入獄。本來這件事就很簡單,關一段時間就放出去了,但這時候太學院的學生和部分百姓感念嵇康的才學而紛紛請求朝廷能赦免嵇康。本來司馬氏只是想懲戒一下嵇康,看到嵇康的影響力瞬間改變了他們的想法。今天他們能為了嵇康不顧生死請求,如果明天嵇康振臂一呼,那么他們會不會追隨呢?
然后他們就處死了嵇康,可悲的是:即使嵇康被處死的時候,他的粉絲都沒有意識到是自己間接害死了嵇康。這也就是竹林七賢為什么只死了一個的原因,從古至今很多人都是憑著自己的認知活著,他們做著助紂為虐的事情,卻自以為是道德模范。記得那場乒乓球比賽,馬龍處于劣勢,這時候對手的粉絲嘲諷馬龍,然后馬龍的血脈覺醒逆轉了比賽。因為他的認知是馬龍聽到嘲諷后會一蹶不振,但卻忘了強者心態和他這種弱者心態是不一樣的,尤其是馬龍這種強者,最終活生生坑死了偶像。
百姓
最后就是明末時期的百姓,很多人覺得袁崇煥該不該死呢?答案是顯然的,但問題是袁崇煥應不應該殺?從明朝律法來說他殺毛文龍并沒有不妥,因為毛文龍不管主觀意愿是什么,客觀也在貪贓枉法觸犯大明律。而在明朝是有案例的,上級觸犯律法,下級殺上級是合理的,比如明成化年間的周英案。而朝廷殺害袁崇煥的理由卻是不成立的,因為明朝并沒有袁崇煥私通后金的鐵證。所有的一切包括袁崇煥與皇太極議和就判定勾結這顯然是自己的判斷,如果執法者的判斷可以認作依據,那么還要證據做什么呢?
而且一個將領是有議和權限的,比如三國時東吳攻打曹魏,曹魏壽春守將張特就以投降為條件換取了停戰,以此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而百姓他們只在自我認知上覺得袁崇煥賣國,他們覺得自己伸張正義,卻不知道他們才是真正的惡人。因為袁崇煥死后,大明將領大規模投降后金,而一個將領背后是數萬名精銳士兵。原因很簡單,連袁崇煥這么高的將領都能憑一封信處死,那么如果明天皇太極給自己寄信被抓住呢?如果明天自己被后金逼入絕地為了保存實力通過議和來獲取戰機呢?
借口
很多縱其一生,做著惡人的事,找著好人的借口。一些人為了壟斷校園食堂說外面的飯菜不安全,然后他們人云亦云成了毀滅這些小攤小販的幫兇,然后學校食堂是便宜了還是安全了呢?一些人為了用音樂變相謀利,然后打出保護產權的名義,一些人又成了幫兇,然后窮人因為充不起會員而讓音樂失去了受眾基礎,最終音樂越來越小眾化,是出現了九十年代的音樂黃金時期,還是出現了四大天王的音樂歌手呢?說白了你的行為只是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而你的行為更是一種傀儡,不是嗎?捫心自問,從小到大,你真的做過一件有利于發展的好事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