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即歷史赫赫有名的周武帝,作為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其生母僅是宇文泰的小妾,既非嫡出,在眾多庶子中也未占得先機。然而,命運的軌跡因權臣宇文護而陡然轉向。宇文護先后謀害了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毓與三哥宇文覺,使得皇位意外地降臨到這位既非嫡長子、亦非庶長子的皇子身上。
武成二年(公元 560 年)四月,宇文邕的大哥宇文毓慘被宇文護毒殺,宇文護旋即擁立宇文泰在世諸子中年紀最長的宇文邕為帝。年僅 17 歲的宇文邕,就這樣登上了北周的皇位。無巧不成書,同年,高演發動政變推翻高殷,自立為帝。高演即位后,雄心勃勃地欲對北周發起攻伐,這一舉動讓宇文護與宇文邕著實緊張了許久。好在天不遂人愿,高演不久后騎馬時意外摔死,北周的這場危機才暫時得以緩解。
宇文邕生性沉穩,平日里沉默寡言。鑒于兩位兄長皆命喪宇文護之手,他登基之后,行事極為乖巧,凡事唯宇文護馬首是瞻。不僅接連為宇文護加官進爵,諸如大冢宰、晉公、都督中外諸軍事等重要職位,毫不吝嗇地盡數授予,更是將軍政大權全部交予宇文護掌控,自己仿佛成了甩手掌柜,對具體事務鮮少過問。
實際上,宇文護并無稱帝的野心。當初誅殺宇文覺時,以他的權勢與姓氏,想要稱帝并非難事。況且當時大臣們對宇文氏內部的權力更迭并不在意,甚至直言:“此乃宇文家之事,你們自行決定就好,我們沒有異議?!?宇文護不過是貪戀權勢,見宇文邕如此 “懂事”,便逐漸放下戒心,二人表面上相處得極為融洽,盡顯兄友弟恭之態。
說來北周也算幸運,原本經過高洋十年的勵精圖治,北齊國力強盛,對北周形成了壓制與進攻的態勢。但自高湛稱帝后,北齊統治集團內部陷入內斗,精力消耗殆盡,北周所面臨的軍事壓力也隨之驟減,從而迎來了發展的良機。
于是,宇文護開啟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其一,他大力擴充府兵兵源,將鄉兵納入府兵體系,此舉有效稀釋了鮮卑貴族在府兵中的比重,實則是一種變相的中央集權手段;其二,他著力鏟除那些位高權重且桀驁不馴的鮮卑軍頭,轉而提拔漢人軍事貴族,因為相較之下,漢人軍頭對其威脅相對較小。例如,八柱國中掌兵的李虎、李弼早早離世,于謹則是宇文護的堅定支持者,而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皆被宇文護設法鏟除。這一系列舉措,極大地強化了宇文氏對府兵的掌控力度。
這一時期,所有事務皆由宇文護主持操辦,宇文邕則在背后默默支持,對宇文護的舉措頻頻點贊,自己并不參與具體事務的執行。
公元 562 年,一件足以影響北朝局勢的大事發生。外圍宗室大將賀蘭祥不幸去世,其職位由尉遲迥接替,而尉遲迥空出的職位則由漢人軍頭楊忠補上。這一人員變動,乃是宇文氏有意拉攏漢人,以平衡鮮卑人在軍事上話語權的舉措,然而,卻不經意間為日后楊堅篡位埋下了伏筆。
隱忍蓄勢,巧除權臣
公元 563 年,突厥完成內部整合后,派遣使者邀約北周共同討伐北齊。北周遂派漢人軍頭楊忠統兵出征,楊忠率軍自南向北進發,突厥則自北向南推進,雙方約定于晉陽會師。兩軍在北齊腹地山西一帶燒殺搶掠,致使北齊深受其害。高湛在段韶、高長恭與斛律金的輔佐下,歷經艱難,才將北周與突厥的聯軍逐出境外。經此一役,北齊自高歡邙山之戰后所保持的攻勢被迫轉為守勢,雙方攻守之勢就此逆轉。楊忠回朝后,向宇文護與宇文邕建言:“如今北齊已然虛弱,我們可趁機攻打;而突厥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也無需過于懼怕。” 但宇文護與宇文邕深知,在尚未徹底解決北齊之前,不宜招惹突厥。于是秉持著 “減少敵人,增加朋友” 的原則,決定維持與突厥的盟約,共同謀劃對付北齊。
次年,突厥再次邀請北周一同攻打北齊,宇文護內心對此極為抵觸。此時,他所推行的中央集權與改革尚未完成,且北齊也并未虛弱到不堪一擊的程度,此時貿然出兵,風險實在太大。然而,由于前一年楊忠作戰進展順遂,宇文護若拒絕出兵,恐被眾人視為懦弱之舉。無奈之下,他征調了二十四軍、京城及周邊的兵戶,以及秦、隴、巴蜀等地的軍隊與各蕃國的兵力,總計二十萬,兵分三路出擊。北路派少師楊摽從軹關出兵,南路令大將軍權景宣率華山以南的軍隊出擊豫州,中路則由大將尉遲迥率兵十萬進攻洛陽。宇文護自己則坐鎮弘農,作為后援,隨時準備支援各路大軍。
面對北周來勢洶洶的進攻,北齊全力抵抗。大將婁睿與楊摽對陣,成功斬殺楊摽;北齊三杰南下洛陽,高長恭更是在邙山創下了五百破十萬的輝煌戰績,致使北周中路軍大敗而歸。南路的權景宣雖取得了一些勝利,但獨木難支,在其他兩路失利的情況下,也被迫撤退。此役雖未讓北周傷筋動骨,但卻極大地動搖了宇文護在軍中的權威。
然而,宇文護并未對此過分在意,他選擇退回關中休養生息,等待下一次時機的到來。此時的北周朝局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暗流涌動。長期順風順水的宇文護疏忽大意,絲毫沒有察覺到潛在的危機正在悄然降臨。
隨著宇文護長期獨攬大權,他大肆提拔自己的子侄與親信,這一行為得罪了眾多關隴貴族。這些貴族們逐漸向宇文邕靠攏,不久之后,宇文邕的麾下便匯聚了宇文直、王軌、宇文神舉、宇文孝伯等一批反對宇文護的大臣。而宇文護對此卻渾然不知,依舊沉浸在自己的權勢之中。
宇文邕表面上不動聲色,內心卻在暗中隱忍,與此同時,他也在等待著時機的成熟,先后熬死了高湛、段韶等北齊關鍵人物。
天和七年(572 年)三月,宇文邕終于等來了絕佳的機會。宇文護從同州巡視返回長安,宇文邕在文安殿接見他之后,便偕同他一同去覲見皇太后。途中,宇文邕裝作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對宇文護說道:“兄長,有一事我實在是憂心不已,想求兄長幫忙。母親向來喜愛飲酒,如今年事已高,飲酒愈發頻繁,還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撒起酒瘋來,這對她的身體極為不利。我多次勸說,卻毫無效果。兄長您說話向來有分量,勞煩兄長幫忙勸勸母親。我特意寫了一篇《酒誥》,等見到太后時,兄長您就念給她聽,想必一定會有效果?!?宇文護聽后,未加思索便一口應允。見到太后行禮之后,他便取出《酒誥》,認真地誦讀起來。就在此時,毫無防備的宇文護,萬萬沒有想到,身后的宇文邕突然掏出玉珽,猛地向他的頭部砸去,宇文護猝不及防,瞬間倒地。宇文邕當即命令太監何泉用御刀砍殺宇文護,然而何泉從未經歷過如此場面,慌亂之中,一刀砍下去卻并未砍中。藏在屏風后的宇文直見狀,再也按捺不住,迅速沖了出來,奪過何泉手中的刀,對著宇文護一陣猛砍,最終將宇文護砍死。
宇文護死后,宇文邕當機立斷,即刻召集王軌、宇文神舉、宇文孝伯等人,迅速展開對宇文護子侄及親信的抓捕行動,一舉誅殺了宇文護之子宇文會、宇文至、宇文靜,以及伏侯龍恩、大將軍萬壽、大將軍劉勇等人。宇文邕憑借著這一系列雷霆手段,成功奪回政權,并立兒子宇文赟為皇太子。宇文護被殺,標志著北周軍政大權終于重歸宇文泰一脈,宇文邕也成為北周建國后首位真正掌握實權的皇帝。
勵精圖治,富國強民
作為在父親與高歡及北齊的爭斗中成長起來的宇文邕,深知攻滅北齊乃是證明自身能力的絕佳途徑。因此,在掌權不久后,他便雷厲風行地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強民的政策。
宇文邕果斷下令釋放奴隸,將他們赦免為良民,這一舉措徹底改變了自東漢末年以來豪門大族大肆蓄奴的局面,使得國家的戶口數量得以增加,財政收入也隨之提升。在軍事方面,他著力完善府兵制,積極吸納漢族農民加入府兵隊伍,并規定府兵本人及其家庭可以享受租調和徭役的減免政策。如此一來,原本受地方豪強大族控制的農民,紛紛成為朝廷直接掌控的軍事力量,漢族士兵也逐漸成為府兵的主體,兵農合一的制度由此逐步形成。
在北周時期,僧侶數量之多,令人咋舌,竟高達 300 多萬。而據正史記載,北周當時的總人口僅為 1250 萬,這意味著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是僧侶。這些僧侶已然成為社會的沉重負擔,如同吸血蟲一般。寺廟長期只進不出,積累了巨額財富,富得流油。然而,當國家遭遇災難時,他們非但不伸出援手賑災,反而趁機大肆吞并土地。不僅如此,寺廟還發展出了中國最早的典當機構 —— 寺庫,打著救濟百姓的幌子,發放貸款并收取高額利息。再加上眾多王公貴族篤信佛教,如果不加以有效制止,一些利欲熏心的和尚便可能借 “佛祖之名” 操控這些達官顯貴,進而危及整個王朝的統治。
宇文邕深知佛教勢力過度膨脹對國家的危害,決心壓低佛教的地位。為此,他數次召集群臣、名僧及道士,共同開會討論三教的優劣,意在確定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后的次序。在會上,佛、道兩教的辯論異常激烈。據《續高僧傳?智炫傳》記載,高僧智炫在辯論中憑借卓越的辯才,力挫道士張賓。周武帝宇文邕見狀,為道教護短,斥責佛教諸多不凈之處,智炫則毫不示弱地回應道:“道教之不凈尤甚!” 宇文邕既辯不過和尚,又惱恨道士不爭氣,一氣之下,干脆在建德三年(公元 574 年)下詔,將佛、道兩教一同取締。在對待宗教的態度上,宇文邕比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更為強硬。拓跋燾當時是崇道滅佛,只抑制了佛教,反而大力弘揚了道教。但宇文邕與他不同,宇文邕并未下令誅殺任何僧侶,只是將全國寺廟的資產全部沒收,并勒令僧尼、道士還俗。這一舉措對于當時急需兵力和財力的北周王朝來說,無疑如同久旱逢甘霖,意義重大。
公元 577 年,宇文邕親率大軍出征,憑借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將士們的英勇奮戰,以少勝多,成功滅掉了北齊政權。隨后,他又將廢除佛教的政策推廣到了北齊境內。他親自來到北齊國都鄴城,召集數百僧人進入宮殿,當眾宣布廢佛令。
一位法號慧遠的和尚聽聞后,厲聲抗辯道:“陛下依靠王權,肆意拆毀佛寺、毀壞佛經、破壞三寶,要知道地獄可是不分貴賤的,難道陛下就不害怕嗎?” 宇文邕聽后,哈哈大笑道:“若能讓百姓過上安樂的生活,朕又怎會懼怕下地獄!”
從公元 574 年到 578 年,四萬多所寺廟被賜給王公作為宅第,所有的佛經佛像也都在熊熊大火中化為灰燼,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 “建德滅佛” 事件。
在宇文邕推行的諸多改革中,北周武帝的滅佛事件尤其備受矚目。南北朝時期,佛教極為興盛,北魏末年,北朝就擁有三萬多座寺院,僧尼人數多達二百多萬。到了北周,佛教發展更為繁盛,境內寺廟林立,佛像隨處可見,僧侶們大量侵占良田,隱瞞人口數量,蓄養奴婢,并且無需繳納賦稅,這一系列行為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與經濟發展。宇文邕尊崇儒學,以漢族自居,從內心深處不愿看到自己的臣民信奉佛教。為了增強國力,擴充財源和兵源,他毅然將矛頭指向了佛教。
經過三年的勵精圖治,北周國勢日益強盛,宇文邕也因此萌生了伐齊之意。建德四年(575 年),勛州刺史韋孝寬上疏,向宇文邕獻上了著名的《平齊三策》。上策建議北周主力出軹關,同時廣州部隊從三鴉出兵山南,大軍沿黃河而下,北路軍則截斷并州與晉州之間的交通,幾路軍隊齊頭并進,直驅鄴城,必能一舉成功;中策主張聯合南朝陳國,不斷對北齊進行騷擾,待其疲憊不堪后,再大舉進攻;下策則是表面上與北齊交好,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最佳時機。韋孝寬主張主力從黃河以北出兵,這一策略改變了宇文泰、宇文護主攻洛陽的傳統路線。《平齊三策》讓宇文邕堅定了伐齊的決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多次與齊王宇文憲、內史大夫王誼秘密商議伐齊事宜,同時派人前往安州,聽取安州總管于翼的意見。于翼乃是北周開國元勛于謹的次子,也是宇文邕的姐夫,他建議在邊境減少兵力部署,以此緩和雙方的敵對狀態,使北齊放松警惕,然后再攻其不備。宇文邕廣泛采納眾人的建議,一方面派遣使者出使北齊,主動示好以麻痹對方,另一方面則借機收集敵方情報。
兩度伐齊統一北方
建德五年(576 年)十月,宇文邕正式下詔,宣布對北齊發動進攻。此次北周精心動員了 18 萬兵力,兵分六路,如猛虎下山般撲向北齊。宇文邕親自率領 6 萬主力,兵出潼關,直逼洛陽;齊王宇文憲率軍兩萬進軍黎陽,常山公于翼率軍兩萬進軍汝南,梁國公侯莫陳芮率軍兩萬出太行道,申國公李穆率軍三萬進軍軹關,隋國公楊堅則率水軍 3 萬從渭河轉入黃河,順流而下。此時,北周關隴集團的新生代全面接管了各部隊主帥之位,除了老將李穆之外,這些將領大多是太子黨和官二代,他們要么是宇文邕的兄弟,要么是當年六柱國、十二大將軍的子侄。
北周軍隊開局極為順利,宇文憲迅速攻占武濟后,又進軍圍困洛口;于翼、李穆等人也是連戰連捷;宇文邕則親率北周主力,很快便攻取了河陰城。河陰城乃是為防守河橋而設置的河橋三城之一,當年宇文泰與高歡兩人曾在此地多次激烈廝殺。另外還有兩座城,分別是河橋北面的北中城,以及河中沙洲上的中潭城。宇文邕攻下河陰城后,乘勝進攻中潭城,然而,駐守中潭城的北齊大都督傅伏,憑借著有利的地勢,率領部下拼死死守。北周軍日夜圍攻二十多天,卻始終無法攻破中潭城。無奈之下,宇文邕不得不轉變進攻方向,掉頭攻打洛陽西北的金墉城。金墉城的守將是北齊洛州刺史獨孤永業,他常年與北周對抗,極為擅長防守邊疆城鎮。宇文邕親自指揮攻城三十余日,卻依然無法攻克該城。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宇文邕的心情愈發焦急。就在此時,傳來消息稱北齊右丞相高阿那肱率領的援軍已經抵達黃河岸邊的河陽。宇文邕聽聞此消息后,急火攻心,竟然病倒了。經過再三權衡,宇文邕最終決定退兵,其他五路周軍見狀,也隨之紛紛退兵,已經攻占的三十余座城池,也不得不全部放棄。聲勢浩大的第一次北周伐齊行動,就這樣草草收場。然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建德四年(575 年),北齊局勢急轉直下,高緯先后誅殺了高長恭與斛律光這兩位北齊名將,又恰逢冀、定、趙、幽、滄、瀛六州遭遇嚴重洪災,北齊國力遭受重創,元氣大傷。宇文邕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親率十八萬大軍御駕親征。北周軍隊一路上勢如破竹,接連攻下北齊 30 座城池。但就在勝利在望之時,宇文邕卻突然重病纏身。此時的北齊已然搖搖欲墜,可宇文邕怎愿將滅齊之功拱手讓與他人,無奈之下,只能含恨撤軍。此役雖未徹底滅掉北齊,卻讓北齊精銳喪失殆盡,元氣喪盡。
建德六年(577 年),宇文邕卷土重來,兵分兩路,一路直逼高家老巢山西,一路進攻洛陽。北周軍隊進軍順利,所到之處,北齊軍隊望風披靡,北齊宗室或被抓或被殺。最終,曾經強大的北齊宣告滅亡。宇文邕將高家子弟以及幾十年積累的財富盡數帶回長安,還一把火燒毀了北齊修建的壯麗宮殿。由一代梟雄高歡建立的北齊,就此覆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壯志未酬,英年早逝
北齊滅亡后,突厥成為北周新的威脅。突厥統一北方后,雖與北周結盟,卻對攻齊之事并不熱心,反而憑借強大的武力,收受北齊、北周的財物,盡享漁翁之利。佗缽可汗常常對手下說:“你們看,我在南邊有兩個兒子,北周和北齊,他們都爭相孝順我?!?不僅如此,突厥還時不時地沖破長城,到北齊境內燒殺搶掠。北齊滅亡后,佗缽可汗為了繼續維持其在北方的霸權,推出北齊逃出來的宗室高紹義為新皇帝,召集北齊舊部,并集結突厥大軍,打著為北齊復仇的旗號,進攻北周的北部邊疆。
宇文邕豈會坐視突厥如此囂張,宣政元年(578 年),他不顧身體的疲憊與虛弱,毅然親率六軍北上征討突厥。然而,此時的宇文邕身體已極度虛弱,行至半路便支撐不住,突然病倒。北周軍隊無奈之下,只得撤軍。回到洛陽當天,宇文邕便帶著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的遺憾,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六歲。他留下遺詔,讓長子皇太子宇文赟繼位,謚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宇文邕性格沉穩內斂,在宇文護掌權的漫長歲月里,他長期隱忍,以子侄之禮敬重宇文護的母親。每次見自己母親時,只要宇文護在場,他都會恭敬地讓宇文護就座,自己則侍立身后,以此麻痹宇文護,使其放松警惕,對他暗中發展勢力的舉動毫無察覺。他除去宇文護的手段果敢而干脆,親自出手用玉珽打蒙宇文護,隨后在宇文直的協助下,將宇文護斬殺,處理宇文護黨羽時也同樣迅速果斷,展現出了非凡的決斷力和行動力。
掌權之后,宇文邕一心致力于統一天下的大業,為此他全力開發兵源、稅源,甚至不惜對過度膨脹的宗教勢力下手。他摒棄個人享樂,身著粗布衣衫,居住在簡陋的宮殿,食用粗糙的食物,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他親自參與練兵,每當士兵立下戰功,必定給予豐厚獎賞。滅齊之后,他將齊國宮中的金銀寶器、珠玉麗服以及宮女二千人,全部用來獎賞有功的將士,自己卻一無所取,因此深得軍心。滅齊之后,他預計在一兩年之內便可以完成統一天下的宏偉大業,于是更加拼命地工作。然而,長期的操勞與征戰,嚴重透支了他的身體,最終他因身體不堪重負,在北征突厥的途中倒下,壯志未酬,令人扼腕嘆息。
惜乎宇文邕,胸懷混一宇內的雄才大略與高尚德行,卻因身體過度透支,倒在了統一全國的前夕,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壯志未酬的杰出雄主,他的故事,成為了后世人們口中傳頌的傳奇,也為歷史的長河增添了一抹悲壯而又絢爛的色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