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1901年辛丑條約的墨痕未干,2025年的東京灣畔又泛起霸權思維的濁浪。4月9日,當北約秘書長在昔日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土地上,以“中國威脅論”的老調重彈渲染戰略焦慮時,歷史的天平早已完成驚心動魄的逆轉。今日之中國,既保持著對民族苦難的深刻記憶,更展現出文明復興的磅礴氣象,這種跨越時空的蛻變,正在改寫人類歷史的演進軌跡。
八國聯軍的鐵蹄踏破紫禁城的記憶,是刻在中華民族基因里的創傷記憶。當年列強以“保護使館”為名行瓜分之實的把戲,與今日某些勢力炒作“中國威脅”的伎倆,在霸權邏輯上何其相似。但今非昔比的是,當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屈辱外交,已讓位于“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理念。當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常態化穿越宮古海峽,當戰略導彈部隊在戈壁灘豎起鋼鐵長城,這些不僅是國防實力的具象呈現,更是民族脊梁的歷史性挺立。
北約秘書長呂特在東京把中國正常的國防現代化進程曲解為“壓倒性擴張”,這種冷戰思維的幽靈,暴露出西方戰略界對中國發展路徑的嚴重認知偏差。須知,今日之中國發展軍力,不是為了重溫“炮艦外交”的舊夢,而是守護改革開放四十年積累的發展成果,維護十四億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這種戰略清醒,正是對百年國殤最深刻的銘記。
從《辛丑條約》簽訂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用兩個甲子的奮斗完成了鳳凰涅槃。當北斗衛星在蒼穹織就導航天網,當5G基站如毛細血管覆蓋神州大地,當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刻下中國深度,這些跨越式發展的背后,是科技創新體系的整體躍升。2022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44%,連續七年穩居世界第二,這種戰略定力豈是簡單軍備競賽所能解釋?
在太空領域,中國空間站“天宮”已成為近地軌道最耀眼的星體。嫦娥五號月面采樣、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羲和號太陽觀測,這些浪漫命名的背后,是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鏗鏘步伐。當某些國家還在糾結于技術封鎖時,中國北斗系統已為全球半數國家提供導航服務,這種開放包容的氣度,恰是文明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
東京灣的浪濤見證著百年滄桑,也考驗著當代國際政治家的戰略智慧。呂特秘書長呼吁的“日北合作”,不過是冷戰思維的現實投影。這種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小圈子外交,與全球化時代的大勢背道而馳。當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當“一帶一路”倡議聯通五大洲,中國正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反觀北約東擴引發的安全困境,恰是小圈子思維的惡果。
在臺海問題上,任何外部勢力干預都是玩火自焚。中國《反分裂國家法》早已明確紅線,解放軍環島軍演的震撼畫面,是維護國家主權的堅定意志。但中國從不尋求霸權。“寬廣的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這種戰略自信,源自五千年文明積淀的深厚底蘊,也源自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把握。
站在兩個甲子輪回的歷史節點回望,從《辛丑條約》的屈辱到復興征途的豪邁,中華民族走過的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延伸,更是文明形態的躍遷。當西方仍在霸權邏輯的死胡同徘徊時,中國早已開辟出和平發展的新道路。這種道路選擇,不是對歷史的簡單復刻,而是對文明本質的深刻把握。當東方雄獅真正覺醒,世界終將明白:21世紀的國際秩序,絕不會是1900年的野蠻翻版,而將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破曉之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