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詩,每寸土地都在溫柔訴說系列報道(一)
仲春,晨曦微露。
玉龍雪山的金邊剛剛染紅天際,麗江古城的石板路上就傳來細碎的腳步聲。和月華推開自家小院的木門,灰藍色的工作服在晨霧中泛起一層薄紗。
43歲的和月華是納西族,她快步朝著那片1100畝的現代花卉園走去。大棚里,沾著露珠的玫瑰與馬蹄蓮在晨光中舒展身姿,仿佛是她與時間對話的獨特密碼。
“昨夜的溫控系統顯示溫度15攝氏度,濕度80%,正適合玫瑰抽莖。”她自言自語,手指輕輕拂過智能溫控設備的顯示屏。
這個動作,和月華已重復了整整三年。她的掌心紋路里嵌著洗不凈的葉綠素,那是長期與植物汁液打交道留下的印記,也是高原花農特有的“勛章”。
全程監督保障花農收益
9時許,二號大棚內,和月華半蹲在一株香檳色玫瑰前,像外科醫生般精準地抹去多余的側芽,眼神比游標卡尺還精確。“這批發往昆明的訂單,后天必須達到三級開放度。”突然,她發現幾株玫瑰葉背上的紅蜘蛛,立即通知植保組啟動滅蟲預案。鮮切花產業鏈條的脆弱性,讓她時刻保持著敏銳——“任何一個堵點都可能影響花農的收益”。
正午,陽光穿透薄膜,大棚變成翡翠色的溫室。和月華蹲著吃午飯,這時,有人走到她面前。“和大姐,這個月工資發了沒有?”帶隊的是古城區紀委監委駐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周曉南。
面對老熟人,和月華開門見山地與周組長打招呼,并將手機短信里的工資到賬通知給周曉南看,“這比任何承諾都真實”。
這樣的場景,在云嶺高原的花卉產區并不罕見。在宜良縣九鄉鄉的月照村,吳艷芬夫婦正帶著工人搶收鮮花。
35歲的吳艷芬四年前從房地產公司辭職返鄉,承包16畝土地種花。“縣里鄉里的支持特別及時,遇到問題隨時能解決。”她口中的“支持”,不僅指農技指導,而且包含紀委監委對產業資金發放、惠企政策落實的全程監督。
例如,在宜良繡球花擴繁基地,“下沉式調研”是紀檢監察干部的家常便飯。從招商、選址到投產,多次現場辦公,解決了用地審批、水電配套等26項問題。
這似乎也像花農們的創業之路。在吳艷芬看來,鮮花就是生活中的美。但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當花農時,總遇到各種“苦差事”。信息不暢通、客戶不穩定,無法像現在這樣將花打包后直接寄往省外,而是要自己親自送貨。
“收獲滿滿的。”從1畝到16畝,吳艷芬的創業路是艱苦的,一家人披荊斬棘,最終苦盡甘來。客人也越來越多,當中有不少是“回頭客”,也有部分客人是通過朋友介紹過來的。如今,她家的小貨車每月要跑20趟收購點。她說:“日子會越來越好。”
宜良縣花卉產業總產值已達12.94億元。“確保群眾利益不受侵害。”狗街鎮紀委工作人員說,緊盯關鍵環節,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7.5萬元。花卉產業的繁榮不僅提升了當地的經濟價值、旅游價值、生態價值,而且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點穴式”監督護航“美麗經濟”
在姚安縣福祿大道鮮花產業帶,28家花卉企業的溫室大棚在田野間延伸。
“縣里給我們請來專家,傳授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每畝能省上千元成本。”企業負責人指著智能控溫設備說。
這背后,是姚安縣紀委監委聯合多部門開展的“點穴式”監督——緊盯項目招投標、資金使用等關鍵環節,推動建立“一對一”網格服務機制。
包裝車間里,40多名工人正對鮮切花進行預冷、分揀。李玲麻利地將玫瑰插入保鮮管,臉上洋溢著笑容。兩年前,她結束漂泊,返鄉務工,如今月收入四五千元,還能照顧家庭。“干部們常來企業問需求,幫我們解決實際困難。”她口中的“干部”,既有農技員,也有紀檢監察干部。
“‘雙月’監督清單將監督觸角延伸至產銷全鏈條。”在姚安國際花卉農特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冷鏈物流中心與大數據平臺已初具規模,一個集倉儲、拍賣、電商于一體的現代化市場正在崛起。
在彌勒市小河邊村,花農付馮偉與妻子正忙著為新購置的凍干設備搭建通風口。這筆150萬元的貸款幾乎是他全部的身家。盡管投資巨大、風險重重,但墨紅玫瑰市場的良好態勢讓他毅然投身玫瑰產業。
然而,當村委會主任楊金坤匆匆趕來宣布合作社調價公示時,付馮偉的內心翻江倒海。
“單價從15元降至12元,降價意味著一年將少賺3萬元左右啊!”他努力壓制著情緒,指著公示單的手仍在顫抖。
“老付別激動,先聽我說。”楊金坤耐心解釋,由于墨紅玫瑰種植面積連年擴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提升產品競爭力,合作社決定將更多資金投入加工和營銷環節。雖然收購價降了,但通過合作社的分紅,可以保證花農收入穩定。同時,邀請街道開展“擁抱監督”活動,讓花農們現場了解情況,消除疑慮。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付馮偉心中五味雜陳。他回想過去因市場波動導致的鮮花滯銷困境,那時的無奈與窘迫仿佛還在眼前。看著楊金坤誠懇的面容,他還是選擇了信任與合作。
“我相信合作社,更相信你!”付馮偉站起身,拍了一下楊金坤的肩膀,嘴角浮起一抹笑意,“咱們村走到今天不容易,人心不能散。”
紀檢監督助力鄉村振興
暮色四合時,花農布艷萍的手機突然響起,是同行的咨詢。她詳細地描述著病蟲害防治經驗,語氣里透著驕傲。
“四畝花田年創收五萬元,是過去種青花收入的整整三倍。”在通海縣四街鎮龔楊村,布艷萍輕輕撫摸著洋桔梗絲絨般的花瓣,眼中流轉著比月光更溫柔的期待。
這不是布艷萍一個人的故事。河西鎮的花農丁麗存,同樣在四畝花田里種著“希望”。玫瑰與康乃馨在晨光中舒展花瓣,每枝兩元的鮮花通過冷鏈車直抵北上廣。
“去年靠賣花掙了五萬元,比種蔬菜翻了三倍還不止。”丁麗存麻利地修剪著花枝,絳紅色頭巾在綠意間忽隱忽現,與布艷萍的故事遙相呼應。
沿著昆孟高速駛入通海,連片的花卉基地如調色盤。錦海合作社的洋桔梗、秀山鎮的繡球花,電商團隊正對著鏡頭旋轉漸變花球,線上訂單與線下基地無縫銜接。
“互聯網為傳統農業插上了翅膀。”通海縣11423畝花田年產值突破3.3億元,2.7億枝鮮切花經冷鏈直抵全國花店,一條“育苗—種植—采后處理—物流”的全產業鏈條,編織著鄉村振興的金色夢想。
河西鎮紀委副書記王立如的督查日志寫得密密麻麻,全年整改花卉產業問題81項,嚴查惠農補貼發放中的“微腐敗”,技術幫扶精準滴灌到每片花田。“要讓每朵鮮花都在陽光下綻放。”王立如說。今年,全縣紀檢監察機關已立案查處侵害花農利益案件48件,以鐵紀護航“美麗經濟”。
在鹽津縣興隆鄉的老麥溝,五年前,段德金蹲在旱煙袋旁搖頭:“種花能當飯吃?”如今,四畝茶花年收益破八萬元,紅褐陶罐里晾曬的花瓣隨風輕顫,訴說著從“靠天吃飯”到“以花生金”的嬗變。
入夜,段德金家的新居亮起燈火。他看著滿院茶花,算起今年的收入:種植、包裝、運輸,每個環節都有紀委的監督保障。“扎根在農村,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他相信,隨著產業鏈延伸,大家的獲得感會像花香一樣愈發濃郁。
從田間地頭的監督到品牌矩陣的打造,從技術短板的破解到清廉生態的培育,云南紀檢監察機關始終以“護航者”的姿態,助力花農們在晨昏與守望中,用一朵小花書寫共同富裕的大文章。
記者 汪波 通訊員 王元春 劉紅艷 王超 甘曉麗 陳冠宇 陳綺璟 周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