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菌棒生產線到河蟹冬儲池,從花卉基地到水稻種植……農業“姓科”已成現實,科技正從生產、管理到銷售全鏈條重塑農業形態。
日前,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市科技局緊貼農時、精準施策,通過技術下沉、人才培訓、成果轉化等舉措,以科技特派“零距離”服務,科技共建“全鏈條”賦能,為春耕生產注入強勁科技動能,繪就科技興農的春日畫卷。
科技特派注活力 產業升級顯成效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在雙臺子區常家村香菇種植基地,沈陽農業大學食用菌科技特派團全程護航春耕生產。團隊深入大棚指導菌棒無菌化生產,從菌種篩選、棚室消毒到分棚擺袋全程把控技術標準,助力25萬袋優質菌棒順利備產。
雙臺子區雙盛街道常家村食用菌種植園區高標準香菇大棚。(圖源:雙臺子微)
“過去菌棒污染率影響產量,現在特派團手把手教我們規范操作,今年首批香菇將在5月上市,收益更有保障!”菇農們感慨道。特派團還協助對接電商平臺和商超渠道,推動產銷銜接,讓小香菇撐起鄉村振興“致富傘”。在興隆臺區河蟹養殖一線,遼寧大學科技特派員駐扎田間,針對“牛奶病”防控開展精準服務。 團隊研發新型殺菌劑,現場指導蟹農對冬儲池扣蟹進行浸泡處理,抑制二尖梅奇酵母致病菌,顯著提升成蟹成活率。“科技特派員帶著技術來,我們跟著學,今年豐收底氣更足了!”蟹農們信心滿滿。
科技共建筑根基 全鏈服務促轉型
依托“遼寧省農業科學院與盤錦市科技共建”工作,今年4月,省農科院花卉團隊進駐盤山縣沙嶺鎮,為80余名花農開展菊花定植全流程培訓。從土壤改良、滴灌布設到防草定植,專家全程示范標準化操作,并建立9個“示范基地”,跟蹤指導菊花、玫瑰等花卉全產業鏈發展。
盤山縣沙嶺鎮沙嶺村花卉種植基地菊花種植大棚。(圖源:印象盤山)
“以前種花憑經驗,現在按科學步驟來,產量和品質都上去了!”花農贊不絕口。
水稻春耕同樣受益于科技共建。
今年3月以來,省農科院鹽堿地所專家團隊走進盤錦多家合作社,圍繞“鹽粳”“鹽禾香”系列耐鹽優質品種,開展育苗、病蟲害防治等專題培訓20余場,累計指導農戶110余人次。通過“問題清單—解決方案—成效評估”閉環服務,發放技術手冊120余份,建立微信服務群實時答疑,推動稻米食味提升、單產增效等10余項技術落地。
成果轉化強動能 媒體聚焦樹標桿
春耕臨近,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鹽堿地所組織專家團隊到盤錦益仁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春耕備耕培訓暨耐鹽水稻新品種推介會。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鹽堿地所組織專家團隊開展春耕備耕培訓暨耐鹽水稻新品種推介會。(圖源:新華網)
推介會上,專家團隊根據田莊臺鎮水稻產業提質增效的具體需求,推介了鹽堿地所通過優質粳稻靶向生物育種技術選育的耐鹽、香型水稻新品種“鹽禾香113”,并對該品種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及栽培技術要點進行了詳細解讀。盤山縣稻蟹生態種養科技特派團創建了“稻蟹綜合種養化肥農藥生態減施模式”,推廣適宜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溝畦并行、比空種植、壩埂種豆、早放精養”的稻蟹生態種養模式,將田中種稻、水中養蟹、壩埂種豆的立體生態種植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了“水稻+水產=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安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即“1+1=5”,達到了“一水兩用、一地多收”的效果。
春耕前夕,植保無人機在盤錦市稻蟹共生精致農業試驗示范基地上空進行測試。劉楊 攝一個多月來,媒體相繼聚焦我市“科技賦能”繪就“春耕新圖景”;“鹽禾香113”新品種推介會獲新華網專題報道;遼寧日報聚焦我市“科技特派團”春耕服務,點贊“專家扎田間、技術進大棚”的務實作風。
#有一種美好叫遼寧# #新時代六地遼寧杠杠滴# #振興新突破遼寧杠杠滴#
來源:盤錦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