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壓縮、效率提升、成本降低,“AI+微短劇”帶來影視生產模式的大變革
AI的實時生成能力使得個性化、交互式的內容分發成為可能,或將徹底改變影視內容的消費方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梁希之
2024年以來,AI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微短劇創作,AI生成或輔助制作的微短劇數量快速增加:央視頻及抖音平臺聯袂推出國內首部AI賀歲微短劇《美猴王》,抖音九五二七劇場上線首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動畫微短劇《無名特攻隊》,紅果短劇APP推出號稱“首部工業級AI微短劇”《玄幻:從拉二胡開始》,風芒平臺制作了“業界首個付費AI微短劇”《興安嶺詭事》……“AI+微短劇”的創作模式在制作效率、成本控制和創意表達等方面帶來革命性變化。
不僅如此,AI更深刻改變了內容創作的方式。當影視創作的門檻大幅降低,人人都能借助AI工具表達創意時,影視藝術會否迎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受訪業內專家提醒,這一技術驅動的效率革命也帶來內容同質化、藝術性缺失等隱憂,行業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應忘記藝術創作的初心與本質。
AI 微短劇《美猴王》海報
變革與實驗
由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中國傳媒大學視聽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微短劇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到5.76億人,占整體網民的52.4%,全國微短劇市場規模已攀升至505億元。《報告》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34.3億元,2027年達到856.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2%。
AI技術的快速迭代為這一市場擴張提供了核心動力。隨著OpenAI推出首個文生視頻模型Sora,以及國內快手可靈AI、抖音即夢AI等視頻生成模型的相繼問世,AI工具在微短劇制作中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從創意生成到最終呈現的全流程。
劇本創作是傳統影視制作中最耗時的環節,AI工具的“文生文”功能極大地提升了這一環節的效率。以ChatGPT、DeepSeek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關鍵詞和情節框架,在幾分鐘內生成完整的劇本初稿,并通過數據分析優化劇本結構,使其更符合觀眾口味。
在美術設計與場景構建方面,AI工具的“文生圖”功能同樣展現出強大潛力。創作者只需輸入文字描述,系統便能自動生成符合要求的角色形象、服裝設計和場景畫面。
黑巖科技創始人兼CEO倪臻杰認為,對動畫行業來說,AI對效率提升的最大幫助是能夠直接將二維的設計意圖轉化成三維模型,從而將編劇、導演腦中的想法更加形象地“翻譯”出來。
例如,由博納影業與抖音聯合出品的AIGC科幻微短劇集《三星堆:未來啟示錄》充分運用AI技術進行場景構建,不僅大幅降低了實景搭建和后期特效制作的成本,更使一些傳統拍攝手段難以實現的奇幻場景變得觸手可及。
周期壓縮、效率提升、成本降低,“AI+微短劇”帶來影視生產模式的大變革。以全AI制作的微短劇《白狐》為例,制作團隊僅有四人,依靠ChatGPT快速生成劇本,通過AI工具創造視聽畫面,將傳統模式需要三個月的制作周期壓縮至兩個星期,制作成本由每分鐘數萬元降至約萬元。
生產模式的革新使得制作方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博納影業集團影視制作副總經理曲吉小江表示,在創作體系上,博納影業建立“人工主導+AI賦能”的工業化流程,實現從劇本生成到虛擬拍攝的全流程智能化。這種技術突破使劇本迭代周期大幅壓縮,從而搶占題材熱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先機。
同時,相較于其他影視形式,微短劇的“短平快”特性與AI視頻生成技術的局限性“完美匹配”。當前AI大模型處理短視頻的技術成熟度遠高于長視頻制作,微短劇通常單集時長僅為1~5分鐘,剪輯節奏快、單鏡頭時長短,成為AI技術落地應用和優化迭代的理想實驗場。
AI 微短劇《興安嶺詭事》海報
困境與局限
AI視頻創作也面臨多重技術和藝術困境。
首先是源自生物模擬維度缺失的“恐怖谷效應”——當虛擬角色的面部微表情、肢體運動軌跡接近人類卻未達完美同步時,神經認知系統會激活潛意識中的“非我族類”警覺機制,引發觀眾產生本能性排斥。
另一個是暴露時空建模維度缺陷的一致性斷裂。AI能夠生成單個令人驚艷的視頻片段,但在多場景連續敘事中,往往難以保持人物形象、服裝、場景等細節的一致性。這種割裂主要源于當前主流技術框架的底層缺陷——以“圖生視頻”為核心的技術路徑,本質上是通過二維圖像數據驅動視頻生成,導致時間維度上的連貫性建模不足。當系統僅依靠靜態圖像特征推測動態變化時,服裝紋理的漸變、場景光影的遷移等需要三維空間連續性的要素就會產生偏差。
這正是行業專家呼吁技術范式轉換的關鍵所在。“做AI視頻應該采用‘視頻生視頻’的工作流程,即‘三維生三維’的邏輯,但這類技術對計算資源的指數級需求、動態場景重建的算法復雜度,以及大規模視頻訓練數據的匱乏,共同構成了當前技術發展的瓶頸。”AIGC內容創作平臺故事接龍StoryStorm發起人宋東桓認為。
同時,AI生成微短劇在情感表達上的局限性突出。由AI工具生成的劇本,能通過大數據擬合出符合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卻因缺乏對人類情感的生理-心理耦合機制的深度建模,導致情感傳遞浮于符號表層。
在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亞太傳播中心原總編輯王眾一看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為新要素融入微短劇創作,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視覺呈現水平,但或致原創性缺失、創作模式化,產生的內容缺乏深度與情感共鳴。
此外,版權問題與商業化發展同樣困擾著AI微短劇產業。當前,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模糊不清,訓練數據可能涉及未經授權的作品,為商業化帶來了不確定性。
“未來AI在微短劇創作中的應用將更廣泛,關鍵在于平衡技術與原創。需警惕‘為量產而量產’,守住情感深度,讓技術賦能而非替代創造力。”王眾一說。
趨勢與未來
未來,技術創新將持續驅動AI微短劇拓展邊界。隨著多模態大模型、神經渲染、實時生成等技術的進步,AI微短劇可能在以下方面實現突破:實時動畫使創作者能夠像導演真人演員一樣指導AI角色;情感算法讓虛擬角色表現出更豐富細膩的情緒變化;風格遷移技術則支持同一故事以不同藝術風格呈現。這些技術進步將不斷刷新AI微短劇的藝術表現力和創作可能性。
內容品質方面,“人機協同”將成為關鍵突破口。在劇本創作上,“人機協同”將極大地解放編劇的創意生產力,使他們能夠將精力集中在故事核心和人物塑造上,而非格式化的劇本寫作。在演繹呈現上,“AI+真人”的混合制作模式也將成為主流。真人負責情感表達和細膩表演,AI則專注于奇幻、科幻、古裝等非現實場景的生成,實現優勢互補。
AI賀歲微短劇《美猴王》已經展現出這一趨勢,該劇改編自《西游記》,但將創作重心放在故事邏輯和情感表達上,而非僅僅追求視覺沖擊。中國西游記文化研究會會長管士光評價該劇“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表明AI技術可以成為傳統文化創新表達的有力工具。
交互性與個性化將成為AI微短劇區別于傳統影視的重要特征。未來,觀眾將不再只是被動接受內容,而是能夠參與劇情走向的選擇,甚至定制符合個人審美偏好的人物形象和故事結局。這種互動敘事模式將大幅提升用戶參與度和內容黏性,開辟全新的娛樂體驗和商業模式。AI的實時生成能力使得個性化、交互式的內容分發成為可能,或將徹底改變影視內容的消費方式。
專業化與標準化的制作流程將逐漸形成。隨著AI微短劇從實驗性項目轉向規模化生產,行業需要建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質量規范,包括角色模型庫、場景數據庫、風格指導手冊等。專家預測,未來會出現專門針對AI微短劇制作的云平臺和服務鏈,進一步降低創作門檻,規范創作流程。
市場格局方面,AI微短劇將向更加垂直化、類型化的方向發展,并且形成多層次的內容生態。頂端是擁有強大技術資源和IP儲備的專業機構出品的高質量AI微短劇,如《三星堆:未來啟示錄》這類具備國際參展水準的作品;中間層是中小型工作室制作的類型化、商業化AI微短劇;底層則是海量用戶生成的個性化、實驗性內容。這種多元生態既保證了內容質量和創新活力,也將真正實現“人人皆可創作”的愿景。
AI微短劇的終極目標不應是替代人類創作,而是拓展藝術表達的邊界。正如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短視頻內容工作委員會秘書長趙暉所言,“AIGC賦能微短劇,一扇通向虛擬世界的大門已經打開,我們要做的是時刻保持警醒與反思,讓技術更好賦能藝術創作。”
未來的優秀AI微短劇創作者將是既精通技術原理,又深諳藝術本質的復合型人才,他們將在人機協同中找到獨特的創作語言。未來的優秀AI微短劇將是那些巧妙平衡技術能力與人文溫度,在數字洪流中堅守敘事初心的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