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哥的第25篇AI日記
2025年,悄悄地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多了。
時間跑得快,但我想停下來,跟你說幾句心里話——也許,也看看我們有沒有機會合作。
這一季度,我們其實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在“AIGC設計工作流”這條路上,算是慢慢起了風。雖然是探索,但方向清晰、信心也更足了。
我們正在全力推進三件事:
第一件事:
AI培訓,不只是講工具,更是“人”的連接
這幾個月我們在不同城市做了AI培訓,其中濟南那一場讓我記憶猶新——接近100位山東設計師坐在教室里認真學習、互相交流,現場氛圍比我預期中更熱烈,且交付的非常好,大家都在2天時間學有所成。
我們不是單純教AI工具,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讓各地的設計師們建立起鏈接——技術能讓人變強,但關系能讓人走遠。
第二件事:
設計師IP陪跑計劃——用AI幫你“成為內容”
現在很多人說要做IP,但我們走的是另一條路。
我們不是要打造“網紅設計師”,而是想幫助每一位仍在一線的設計師,通過AI整理自己的經歷與思考,沉淀成有價值的內容資產。
說白了,就是:
? 讓AI識別你、理解你、傳播你。
你需要做的,是花28天的碎片時間,認真地和自己對話,把你的人生、項目、經驗變成文字、圖像、視頻——這些,都會成為AI搜索你時的“識別碼”。
你提供“原料”,我們和AI一起幫你“烹飪”。
? 這門28天的課程將在4月19日正式線上微信群開課。希望你能趕在這波AI浪潮真正爆發前,占住屬于你的一席之地。
28天課程介紹鏈接設計費越來越低,客戶越來越挑? 設計師必須學會“賣自己”!
第三件事:
設計師檔案庫——為黃金一代留下記憶
這件事對我來說,有點情懷,也有點使命。
我準備一對一采訪一批50、60、70年代出生的設計師。
為什么是他們?因為他們在中國設計最需要他們的時候,發光發熱了一輩子。可如今,這些名字、這些作品、這些經驗,正在被時代悄悄“遺忘”。
甚至,有些人已經悄然離開了這個世界。
我不甘心。
我要找到他們、聽他們說話、記錄他們的路——
建立一個真實的設計師檔案庫,用AI技術讓這些珍貴資料:可被檢索、可被學習、可被傳承。
這是我前段時間寫的文章以及整理的視頻一個設計師走了,我用影像讓他“永生”,讓他思想不會消失
設計,不只屬于當下。
設計,是記憶的延續,是文化的接力棒。
這段時間,我也在思考:
接下來十年,我到底愿意長期投入的事是什么?
AI培訓?也許只是階段性的工作。
但設計師IP陪跑計劃和設計師訪談,我想我能堅持得更久。
為什么是我做?因為我做了20多年設計,懂這個行業;
做了13年新媒體,懂傳播;
現在深入研究AI,知道它的邏輯和邊界。
我懂技術,但更有情懷。
我知道AI的諧音是“愛”,但它還有一個諧音“癌”也像“癌”一樣——
它讓效率飆升,也會加速淘汰。
這個行業的病與痛,我懂一些,我看見了,也想做一點“人味兒”的修補。
我始終相信一句話:
AI再強,也得有人指路。
它不會替代設計師,但它會替代那些不使用AI的不傳播自己的設計師。
所以,我想問你一句:
你愿意讓AI認識你、懂你、傳播你嗎?
我是設計聯創始人張靖,關于我的介紹,你可以在AI工具里檢索“設計聯張靖”
歡迎在留言區聊聊:
你最想用AI完成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你有沒有認真地,和自己聊過一次“我是誰”?
歡迎轉發給你在設計行業的朋友們——
別讓時代錯過你。
?順便說一句,我也在找一個“合拍”的伙伴
我現在想招一位靠譜的助手,協助我完成這些項目的推進——無論是設計師IP陪跑,還是檔案庫的建立,你都可能是其中的關鍵角色。
如果你:
對設計有熱愛,不一定是設計師出身,但懂得欣賞、愿意學習;
有較強的文字表達能力,能寫能說,能整理資料,也能做內容策劃;
年齡在 30歲以上 ,更成熟、更穩重,溝通力強,懂得傾聽與表達;
能接受不定期出差,也愿意在活動中站出來主持、組織、協調;
日常工作以 線上為主 ,但效率自律,有結果導向;
最好,有一顆“愿意共同成長”的心,而不是只把它當作一份工作;
那我們也許可以見一面,聊一聊。
這個崗位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場共同完成的內容工程。
它關于設計、關于AI、關于人,關于如何留下值得被記錄的時代記憶。
工作坐標,廣州或佛山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留言或私信我,備注【應聘助手】。也歡迎你轉發給身邊的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