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上海交通大學工會又因為青教賽火了一把:榮獲2024年“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上海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優秀項目一等獎,更引得兄弟省市和高校工會紛至沓來、交流取經。
近年來,交大青教賽的戰績遙遙領先,在第五屆和第六屆全國青教賽上連續創造新歷史。去年,交大工會又成功協辦第七屆全國高校青教賽決賽,取得了“參賽”和“辦賽”的雙豐收,樹立起全國高校工會工作的新標桿。上海交大校長助理、工會主席于朝陽將之歸功于青教賽的“交大方案”:“我們依托‘校四條’保駕護航、五大部門齊抓共促、設立教學發展分中心培育選手、構建‘集訓+競賽’選拔機制、推行優秀師資傳幫帶計劃、組織競賽專家團隊精準指導以及提供貼心賽場保障,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工會是橋梁紐帶,我們不能自轉而要公轉,要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在后方協調動員整合各方力量,做好保障支撐。”于朝陽對工會定位有著自己的獨到解讀:“以‘工’字為主體,就能演繹變成‘鞏固’‘攻堅’‘建功’‘貢獻’,四個‘工’字互為支撐,筑起交大工會的筋骨——?(zhǎn)。”從事工會工作八年來,他帶領團隊不斷奏響“工”字四重奏,為教職工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關懷。
從“五龍治水”完善教職工幫扶救助體系,到首創思想引領專項活動;從攻堅職工子女入學難,到做強“交小苗”品牌;從連續三年刷新青教賽市賽國賽最好成績,到征戰各大文體賽場頻頻傳來“交又贏”;從自主開發一門式智慧工會體系,到打造新媒體矩陣……一個個領跑全國高校的“交大方案”新鮮出爐,于朝陽用腳步丈量高校工會的創新破局之路,將思想引領融入服務細節,用人文關懷凝聚集體認同。
2024年,于朝陽被授予“全國優秀工會工作者”稱號。在他心里,“快遞小哥”不僅是教職工對他們的昵稱,更是快速響應、精準服務和使命必達的具象化,是連接制度剛性與人情溫度的職業精神。
于朝陽在上海交大“雙代會”上作工作報告。
“?”文化的“工”字新解
2017年,于朝陽剛接任上海交大工會主席時,對工會還停留在“唱唱跳跳,打球拍照”的印象。如今再談工會,他眼里閃動激情和光芒:“?文化的四個‘工’字分別代表我們‘鞏固’陣地,給教工的幸福不斷做加法;我們‘攻堅’克難,最大程度釋放工會工作的彈性;我們為教職工成長發展護航,鼓勵他們崗位‘建功’;我們365日時刻在線,在學校創建世界雙一流的征途上彰顯工會的‘貢獻’。”
于朝陽帶領團隊持續完善教職工幫扶救助體系,讓職工不再因病致困;大幅提高“十必訪”慰問標準;制定項目聘用人員享受與會員同等實物慰問操作辦法……工會收到的好評越來越多。
從物質幫扶走向精神關懷,他首創全國高校工會思想引領專項活動,8年來每年面向全校90多家二級工會和教工文體協會開展活動申報,年均參與3萬人次,覆蓋80%教職工,為全國高校工會思政工作打開新思路。
在?文化的引領下,校工會圍繞維護、建設、參與、教育四項工會基本職能,不斷拓展服務的內涵外延,成績單越來越亮眼:首創對口幫扶洱源消費扶貧療休養、率先在全國高校建設工會內控體系、搭建SJTU FAMILY交大人專屬普惠平臺、建設“教工之家分家”……樁樁件件,有溫度接地氣,而“鞏固”幸福的加法背后,藏著無數減法:減去推諉扯皮,減去畏難情緒,減去“等靠要”思維。
于朝陽的愛拼敢擔、永不言棄是刻入骨血的。大學里,他參加100米跑、跳遠單項比賽,總無緣獎牌。于是轉練“十項全能”,最終摘得冠軍。“高質量發展拼的也是綜合實力。”如今,交大工會在他帶領下也干到了“十項全能”,穩穩走在高校工會前列。
在2017年~2024年上海教育系統工會考評中,上海交大工會始終引領在前,在校內職能部處考核中也先后六次獲評優秀。于朝陽還多次在全國科教文衛體工會系統的重要會議中作主題發言,傳遞交大工會的經驗理念。站在新起點,他希望團隊“干在實處,奮力一跳”,爭取更大進步。
以職工心為心直抵人心
在于朝陽看來,只有以教職工之心為心,才能真正把工會工作做實做好。“工會工作是個良心活兒,只要圍繞中心工作,只要職工認可,就是你的活兒。”他把教工的需求點作為工作的發力點,將他們的“急難愁盼”轉化為工會的“任務清單”,辦成了幾大民心工程:教職工子女入學一度成為老大難,他牽頭成立基礎教育辦,附屬學校從8所增加到20所,極大程度滿足教職工子女入學需求。2022年,基礎教育辦榮獲校長獎,成為支撐學校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力量。
“交小苗”是于朝陽用心孵化的另一大品牌。2018年起,每年暑假,交大工會的“交小苗”暑期成長營,成為交大家長的期盼。這一項目獲評2018年度、2021年度全國工會愛心托管班。現在“交小苗”周末體驗營活動場場火爆,名額常被“秒殺”,看見教職工朋友圈里“終于敢生二胎”的調侃,于朝陽不禁感慨:金杯銀杯都不如大家的口碑。
最近,工會聯合學校網絡信息中心自主開發的“愛在SJTU”單身交友APP即將上線,于朝陽介紹,大數據將為交大單身教工畫像,通過智能匹配+線上交流,來實現精準脫單。教職工看病難,也是他關注的重點課題,校工會將圍繞“大健康”戰略拓展渠道,攜手醫學院、附屬醫院定期開展義診、科普講座,緩解“掛號難”“問診難”。
于朝陽坦言,教職工的訴求這兩年發生了巨大改變,他們更在乎自己的發展和成長、自我價值的實現,希望參與管理、受到尊重,關心健康,也看重工資待遇、孩子教育等實際問題,更注重服務的個性化、智能化。面對AI浪潮撲面而來,他也在琢磨,工會怎么用更好的方法匯聚民智最敏感的神經,了解民需最有效的化解策略,運用更智慧的手段來預測危機。“一流大學需要一流工會,工會要聚焦學校發展的目標任務,找準工會工作與學校工作的契合點,讓職工對學校愿景有認同感,才能凝聚更多力量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實現‘教工出彩、交大精彩’。”
“快遞小哥”跑出加速度
“快遞小哥”為啥能不斷跑出加速度?于朝陽的秘訣是人才,“我們的專職工會干部并不多,背后卻站著321位兼職工會干部集結的有生力量,他們年輕,充滿活力,有創新精神,是蓄水池里涌動的‘活水’”。工會構建 “1+4+X”工會干部培訓體系,有效化解了專兼職工會干部的能力不足、本領恐慌,一支作風過硬、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隊伍逐漸成形。
粉絲數4.3萬、WCI指數長期位列全國高校工會第一、建成工會直播“?播廳”……校工會持續打造領跑全國高校工會的融媒體平臺,講好新時代工會故事、教職工故事,工會的美譽度、影響力不斷提升。
“上海交大因圖強而生,因改革而興,因人才而盛,上海交大的工會史,就是一部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發展史。”于朝陽牽頭梳理總結交大工會70余年的發展歷程和寶貴經驗,歷時四年,組織編撰23.5萬字的書籍《交大工會70年》。全國科教文衛體工會原主席章國賢在序中評價道:該書詳實記述70年來中國高校工會事業發展的全景縮影,將惠益中國教育工會事業的整體發展。
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于朝陽在繼承前輩精神的同時,勵精圖治,大膽開拓。他說:“工會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一項經常性和基礎性工作。經常性意味著服務時刻在線,基礎性就是不可或缺。我們必須主動跨前,去擔當工會應有的職責。”他的字典里沒有“躺平”,而是寫滿了“寧可多一事不能少一事”“為工會保鮮”等話。就像交大工會塑造的快遞小哥“交小?”——365天把學校黨委的溫暖送到每個教職工心中,樂做教職工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守護者。
(勞動報 王慧)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