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并于3月16日結束,隨后我軍勝利回國。這場戰爭主要分為西線和東線兩條戰線。
西線作戰部隊從云南出發,戰役前期由楊得志指揮。后因楊得志生病,被送往北京治療,遂由張铚秀接任指揮。東線作戰部隊則從廣西出發,由廣州軍區司令許世友負責指揮。
若要深入了解這場戰爭,首先需明確我方作戰目標:計劃在15至20天內,力求殲滅越軍3至5個師的兵力,同時摧毀其在邊境地區的防御體系與軍事設施。達成這些目標,即意味著戰略成功。這是一場在作戰目的、時間、地區及規模上均有所限制的邊境局部戰爭。
具體作戰目標涵蓋攻克老街、高平和諒山三座城市。作戰任務分配如下:11軍、13軍、14軍以及50軍負責攻打老街;從廣西出發的41軍、42軍和43軍承擔攻打高平的任務;43軍、54軍、55軍和50軍則劍指諒山。
從地圖上看,這三座城市距離我國邊境較近,看似易于攻取,實則不然。越南地形以山地為主,境內有長山山脈和黃連山脈,地勢復雜,易守難攻。尤其是諒山,一旦攻克諒山,其下方便是一馬平川的紅河三角洲,再無險要地勢可作為屏障,河內近在眼前。
越南方面也深知這一戰略要點,因此在兵力部署上頗費心思。在邊境線20公里以內區域,主要部署地方部隊、民兵以及公安武裝。他們雖然整體實力相對較弱,但熟悉當地地形,且經歷過抗法戰爭和越南戰爭,作戰經驗豐富。在20至50公里范圍內,部署的是機動主力部隊,承擔緊急支援、機動防御以及進攻任務。50至100公里區域主要負責生產與后勤保障,而100公里以內則成為雙方主力正面交鋒的戰場。
當時,越軍有三支裝備精良的部隊,分別是駐守高平的346師、駐守諒山的3師,以及駐守沙巴地區的316A師 。這三個師均為越軍王牌主力師,甚至曾狂妄宣稱能擊敗我軍任何一支部隊。
我軍重點進攻的區域,恰恰是越軍重點設防之處。然而,戰爭的最終結果卻令人振奮!先來看東線的第一階段作戰目標——攻克高平。高平是越南北部高平省的省會,也是越南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其地勢四面環山,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
我軍采取了怎樣的作戰策略呢?采用的是 “南北對進,鉗形攻擊” 的戰術。簡單來講,就是兵分多路,迫使敵軍拉長防線,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進而將其包圍殲滅。
41軍的121師和123師從東北方向發起進攻。121師的先頭部隊一連二排,喬裝成越南士兵模樣,巧妙地騙過了敵軍。但在穿插過程中,困難重重。他們沿著山間小路前行,翻山越嶺,穿越叢林,趟過河流,長途奔襲80公里,期間遭受越軍大小襲擊不下百次,傷亡慘重。而且由于后勤補給隊伍未能及時跟上,戰士們常常餓著肚子行軍,甚至連續斷糧數日,只能靠采摘野草、樹皮充饑。最終,該師未能迅速在高平外圍完成集結,滯留于扣屯地區,致使部分駐守高平的越軍得以逃脫。
123師起初與121師一同前進,在通農縣分路,目標是安樂和河安方向,旨在牽制敵軍。但該師在行軍途中迷路長達約50多個小時,未能按時抵達指定地點,無奈之下只得參加河安地區的戰斗,在攻克目標后打通公路。
42軍從南邊向高平發起進攻。其中126師376團一營二連表現英勇,尖刀排推進迅速,連續攻克敵人7個火力點,榮獲一等功。不過,后續作戰同樣遭遇諸多難題,比如坦克在行軍過程中因道路艱險通行受阻,甚至出現坦克卡住、側翻等情況。但戰士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和聰明才智,逐一克服了這些困難。
2月17日晚20點,高平方面才驚覺東西兩側防線已被突破。2月20日,南線的42軍兵臨高平城下,2月21日發起攻擊,當晚便控制了城南和城東的要點。但由于北線部隊未能及時到位,2月24日42軍只得直接強攻。守城的越軍 346 師雖奮力抵抗,但最終高平還是被我軍攻克。至此,我軍成功實現第一階段作戰目標,這一勝利震驚了河內,也震驚了世界。
高平戰役在戰術上殲滅了越軍346師的大部有生力量,沉重打擊了越南的軍事力量與經濟基礎,無疑是一場勝利。然而,此次戰役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未能全殲346師,該師主力利用復雜的地理環境與我軍打起了游擊,致使相當一部分兵力逃脫。同時,我軍在進攻高平的過程中也付出了慘重代價。不過,除了高平戰役,我軍在老街和諒山的戰斗同樣打得十分出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