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遠離老舊高層:盡早置換,避免“房毀人留”
在小城市或大城市非核心區持有高層住宅的,尤其房齡超過20年,應盡早換房。
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上半年,近10年全國高層建筑火災超3萬起,雖然火災是小概率,但“建筑壽命”是繞不開的終局問題。
電梯壽命約為20年,管線壽命為30~50年。
房齡超過25年的高層住宅,水電老化、管道漏水、電梯故障、外墻脫落等問題層出不窮。
這些問題直接拉低居住體驗和房屋價值。
二、價值坍塌:曾經的“豪宅”,如今的“貧民窟”?
以北京方莊為例,這是北京最早的一批高層住宅區,90年代曾是明星富人聚集地。
如今30年房齡,均價僅4萬出頭/㎡,對比周邊次新盤售價近9萬/㎡,僅為其一半。
再看廣州東山口一帶老破小高層,掛牌價常年低迷,即便地段優越,也難敵設施老化的現實。
三、誰來為高層拆遷買單?
高層住宅最大問題不是建,而是拆。
以30層、3個單元、每層4戶為例,共360戶,每戶100㎡,即便每平1萬元,總賠償超3.6億元。
開發商根本無法承受這類高成本,等你房子開始有問題,開發商都注銷N年了,靠政府也缺乏足夠財政支持,屆時真正意義上的面向高層的城市更新肯定陷入困境。
四、“房子是資產”正在被重新定義
很多人關心土地使用權70年到期的問題,事實上,多數高層住宅壽命可能連50年都不到。
而這場價值加速“折舊”的背后,是中國樓市正在進入全新的結構性調整期。
五、不是所有老房都貶值,是的,但別拿特例說事兒
上海“湯臣一品”,2007年建成,17年房齡,但仍為頂級豪宅,價格30萬元/㎡以上。靠的是超高物業費(15元/㎡)、超大戶型(400㎡起)、高標準維護。拋開物業費談住宅維保都是耍流氓。
六、為何中國陷入“高層依賴”?
高層住宅在中國快速興起,與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的“高密度城市”理論有關,該設計師方案曾經引發歐美專業人士的群嘲,但香港、大陸卻欣然接受。
內在原因是大幅節約土地、降低基建成本。縮短建設周期。短期可有效決絕住房緊缺矛盾。當然這其中的賺錢效應不言自明。
七、高層密度最大的是北上廣深?錯,結果出乎你的意料。
數據顯示,全國高層住宅數量達35萬棟,位居世界第一。
高層最多的城市依次為重慶、武漢、成都、西安、深圳、長沙,而非北上廣。
除了地形限制外,更多城市其實并不缺地,純屬短視規劃與土地財政主導的產物。
八、全球趨勢:高層在發達國家已全面退潮;中國已過“高峰”
歐美多數國家高層住宅在20世紀中后期集中興建,但最終大部分因結構老化、改造無望被淘汰。
除非兼具“核心地段+高品質”,否則都難逃價值縮水、租售雙低的命運。而高層住宅的維保、安全問題已開始在北京、上海顯現。
九、中國未來樓市支點:不是增量,而是置換
房子依舊是剛需,但供應過剩(80%的過剩住房堰塞在三四五線城市),一二線城市存量更新將成為主線。
專家判斷,未來新房銷售“硬底”在9億㎡左右——這數字咋算出來的,需求這東西能未卜先知?答案是:因為20年房齡高層建筑質量“崩塌”倒逼出來的需求量。沒想正是當年的選擇成為了下一輪房地產市場大門開啟的鑰匙!
十、20年后,高層住宅是什么狀態?
20年前買高層,你以為還清貸款就可以安心養老?
現實是,從中央到地方已在調整住房結構—低密度住宅用地不斷放開,在鼓勵高層居民“下樓”的新需求引導下,在高層建筑質量風險倒逼下,你必須進行置換,有錢人換洋房,別墅,沒錢人租公租房、低價購買保障房。
這,就是高層住宅未來的終極歸宿。但愿20年后的你,不是與20年前的高層共進退。
幾個重要數據:中國大規模建設高層住宅主要集中在2010年,也就是說2030年置換的剛性需求開始“達峰”,希望你未雨綢繆最好準備。
節目中反復說,土地成本是占房地產銷售成本的5-6成,房地產的本質是人均占有土地資源的多或少,城市綜合配套資源的多或少。理清這個底層邏輯,面向未來,選什么、怎么選,你應該有方向了。
這篇文章只是從另一個視角觀察中國房地產行業未來之路在哪里,對于你我這樣的普通人而言,20年太遠太漫長,變量太多不可控,完全沒必要焦慮,但對于已經在高層住了20年且不差錢的人而言,是該好好想想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