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日本教授的國際視野可能不夠開闊,對近鄰中國的基本狀況也不甚了解。他的認知還局限于他自己國家的歷史、社會、經濟和技術,基于如此小范圍的認知,所以他不能理解中國輸電系統,不能理解電線桿與地下電纜。
中國何故多用地下電纜?
那位日本教授主要是以經濟實用為標準來考察電線桿,但是在蓬勃發展的中國,人們有更加強烈的改造舊物的決心以及建功立業的雄心。
在中國人的眼里,模樣老舊的電線桿子既不是文物和古建筑,也不是現代化的設施,因而,在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城區都不應該保留。
如果某個城市的市中心還站立著幾排電線桿子,那么這個城市的市長必定耿耿于懷,對這些大煞風景的電線桿必定要除之而后快!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普通家庭用電需求很小甚至零,而大部分企業的耗電量也不大。
所以,那時候我們國家電網建設普遍采用的就是電線桿,有木質的也有鋼筋水泥的。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城市的發展,家庭和企業的用電量急速增加,從而電線桿上連接的電線逐漸增加,直到變成“蜘蛛網”那樣,亂七八糟,不堪入目。
電線桿的密度和錯綜復雜的電網構成了潛在的火災隱患,可能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畢竟電線不斷纏繞,可能導致電線變形和交叉,進而增加潛在的安全風險。
此外,電線桿上的電纜裸露在外,容易受到人為觸碰,尤其是對于缺乏安全意識的兒童來說,無疑是一種危險。
為此,從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大規模鋪設地下電纜。特別是上海等大城市,都推行電纜入地,通過這種方式構建的城市電網,不僅故障率低,同時還非常便于檢修。
進入本世紀之后,我國有更多的大中型城市都開始用地下電纜代替電線桿。除了美觀、安全等原因,還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用地。“無桿化”將騰出大批土地,用于城市建設。
需要說明的是,電線桿并非一無是處。在我中國,關于電線桿與地下電纜的使用,政府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政策,充分考慮了各種因素,使得兩種電力傳輸方式能夠在適應不同情況下共同存在,從而構建了更加合理和完善的電力系統,
中國的地域遼闊,地理環境多樣,而即使在同一個地區,它的市區和郊區、山區所適應的輸電方式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電力傳輸方面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在一些區域,特別是城市中心和高樓密集區塊,地下電纜能夠更好地保障城市美觀,避免了電線桿對城市景觀的影響。
相反,在市郊,尤其是山區和鄉村,電線桿更容易架設和維護,因此仍然是一種有效的電力傳輸方式。
這種雙管齊下的策略使得我國的電力系統更加靈活多樣,能夠應對不同地區的需求。
日本確實不需無桿化嗎?
雖然那個日本教授聲稱電線桿既便宜又好用,雖然日本有豐富的維護電線桿輸電系統的技術和經驗,但電線桿還是有很多缺點,實際上還是非常有必要逐步實現“無桿化”。
第一,電線桿倒下傷人毀物。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多臺風的國家。
災害爆發時,傾倒的電線桿就變成“殺人的兇器”,尤其是那些重達500千克或者更重的變壓器,從10米以上的電線桿倒塌下來,砸毀汽車,砸傷行人那是輕而易舉的。
第二,電線桿倒下阻礙救助。
不論地震或臺風發生時,電線桿倒下引發“二次災害”的情況很多。
1995年,阪神大地震發生時,神戶市長田區等住宅密集地區倒下的電線桿堵塞通道,消防車和救護車無法抵達現場,延遲救助,造成更多人傷亡。
阪神大地震中電力用電線桿傾倒4500根,東日本大地震因海嘯導致電線桿傾倒28000根。若采用地下電纜,則可顯著減少此類損失。不僅僅是地震臺風,像雷擊、著火、洪澇等災害,電纜地下化也有非常重要的保護作用。
裸露的電線引發觸電。
在災難中,電線桿倒下,電線絕緣破損,再加上下雨,則發生觸電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第四,導致大面積停電事故。
一次臺風登陸日本,就造成了日本東京千葉等地區多達8000多戶的停電。而100%電纜地下化的香港遭遇1884年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暴雨,也并沒有發生如此大面積的停電。
第五,電線桿占據額外面積。
電纜地下化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增大了道路的實際使用寬度。
由于路太窄,經常會發生開車撞倒電線桿的案件;也有電線桿被人群擠倒而砸傷人的新聞。
日本有很多街道,正中間有一根電線桿攔住了去路,讓人莫名其妙、哭笑不得。“無桿化”之后,將非常有利于推嬰兒車婦女、坐輪椅老人的出行。
日本為何偏愛電線桿子?
雖然已經知道,在日本“無桿化”是必要的,但很多日本人和日本企業還是固執地“喜歡”電線桿。
世界上的一切“喜歡”和“不喜歡”都是有原因的,而日本作為發達國家,一直以來與電線桿“不離不棄”,實際上有著相當復雜和多樣的緣故。
第一,歷史遺留問題。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經歷工業變革,進而躋身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成為發達國家。
日本早期發展過于迅猛,從而留下了巨大數量的、當初能夠象征一座城市發展水平的電線桿。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公布的數據,倫敦、巴黎、香港的無桿化率為100%,而日本全國范圍的城市市區主干道僅為15%,即便在日本大城市中,大阪市為35%,名古屋市為21%,首都東京主城區也只達到41%。
所以,這大量的城市電線桿算得上是歷史遺留問題,雖然正漸漸被時代淘汰,但短期內無法實現“無桿化”。
第二,相關方太復雜。
一旦要整改電線桿輸電系統,所涉及街道的住戶就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停電,這會嚴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如果所改造區域有企業,停電對企業造成的損失更大。
進行“無桿化”改造的最佳辦法就是將電纜埋入地中,實現現代化城市的“綜合管網建設”,但這也意味著改造的過程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交通道路、挖坑埋線,對城市交通的影響不可忽視。
因此在電線桿問題早期,日本政府并沒有給予“無桿化”項目充分的預算,他們當時認為“電線桿雖然不美觀,但不妨礙使用”,相反,拆除和重建要影響很多利益相關方。
第三,報批流程困難。
項目需要電力公司、通信公司、土地所有者、周邊的居民、商戶都同意才可以開工。
而他們聚在一起,往往就因為費用分攤問題,道路施工影響生意,變電器擺放位置等原因不歡而散。
有調查顯示,想要完成一段400米的電纜地下化工程,需要的時間長達7年。其中,單純設計、跑手續就要花費2年的時間! 這在日本是非常正常的時間。
有人會疑問,作為發達國家日本的政府部門效率真會如此之低?
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日本尊重相關者的權利,但問題是找不到這個“相關者”來協商!
人口老齡化危機下的日本,已經有1/5的土地淪為無法使用的“無主之地”。有太多的公共建設,因為有這樣的“無主之地”而被迫止步。
曾經有一個公共事業項目涉及一塊私人草地而不能施工,但等不到主人上門,經過一番查找,發現這塊土地上次的登記時間在1904年。土地的主人早已過世,她的繼承人也已經移居海外。
等到項目施工正式開始推進時,時間已經過去了3年。
第四,施工難度很大。
據日本民間機構統計,日本東京都內的道路大部分都非常狹窄。有94%的寬度甚至不足2.5米。更有街道兩人并排走都有些狹窄,這樣的道路條件也不方便大型施工設備的進入。
第五,實用效果至上。
在二戰結束后的經濟復興中,被美國轟炸后幾乎是在廢墟上重建的東京,正是一根根成本低廉、方便耐用的電線桿的豎起,讓日本經濟有了起色。
在日本人心中,為了城市美觀就要從納稅人自己腰包里掏錢,實在是不明智。以至于很多人連電纜地下化是什么都不知道。
尤其對電力公司來說,與其花大價錢挖地埋設電纜,還不如“栽”電線桿,又便宜,又快捷。
由于技術的保障,整個日本的事故停電時間都很低,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所以,這從技術上也提供了繼續使用電線桿的重大理由。
第六,維護成本考慮。
日本整個國家處于地震帶,所以,經常會有地震或者是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如果將電纜布置在地下,電纜可能會頻繁遭到破壞。損壞之后,修理成本是非常高的,需要撬開地面,然后進行維修。
即使沒有地震災害,日常的維護檢查也需要撬開地面,這會對交通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七,懷舊情節之故。
在一定程度上,電線桿變成了日本城市街頭的歷史符號和文化象征。電線桿不只是電線桿,它暗藏著一座城市的過往,是幾輩日本人的記憶。不少人對日本街頭這般風景,還帶著特有的眷戀。
許多外來游客會特意拍下自己與電線桿的合影,也有人從異國趕來,只為尋找動漫中那相似的一幕。
電線桿林立的街道雖然顯得有些擁擠,但這種擁擠卻包含了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的美感,更給人沉甸甸的時代滄桑感。
第八,根本問題是錢。
工程量太大,積重難返。電線桿雖然有缺點,但在資金不寬裕情況下,至少可以“將就”用著。
之前針對2020東京奧運會,日本國土交通省計劃首先在東京都中心城區實現“完全無桿化”。根據預算,日本國土交通省每年最多只能提供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86億元),而把電線埋入地下的工程平均每千米耗資約6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800萬元),也即政府每年預算僅夠埋50千米的電線桿。而東京的公路里程是2.4萬千米。這咋整?
當然,如今“無桿化”是日本政府的努力目標,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造過程中帶來的不便都只是一時的,并不是阻礙“無桿化”最根本的原因。歷史留給日本數量巨大的電線桿和輸電線路,要改造,其實最困難、最急迫的是資金。
從對待電線桿的態度上,可否明顯看出日本的暮氣沉沉和中國的欣欣向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