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CameL-sq研究5年隨訪:近1/3晚期鱗癌患者實現長生存。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尤其是以PD-1/PD-L1抑制劑為核心的聯合治療方案顯著改善了患者的長期生存。我國原研的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通過多項關鍵臨床研究的驗證,為NSCLC治療領域貢獻了諸多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并有力推動中國腫瘤創新藥物從“跟跑”到“并跑”的國際地位提升。
近期,備受關注的2025年歐洲肺癌大會(ELCC)順利召開。會上,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周彩存教授牽頭開展的“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卡鉑和紫杉醇對比化療一線治療驅動基因陰性晚期鱗狀NSCLC的隨機對照、雙盲、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CameL-sq研究)”的5年OS率隨訪數據正式公布[1],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組5年生存(OS)率達27.8%,較化療組提升超一倍,證實了其聯合化療用于晚期鱗狀NSCLC一線治療的長生存獲益。值此契機,醫學界腫瘤頻道特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方勇教授接受會后采訪,針對研究數據進行深入解讀,并圍繞免疫治療長生存獲益展開深入探討。
醫學界:此次ELCC會上,CameL-sq研究的5年隨訪數據再次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成為晚期鱗狀NSCLC一線系統治療領域邁向“長生存時代”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能否請您簡要談談此次五年長生存數據的公布有哪些重要臨床意義?該結果將對國內外晚期NSCLC治療格局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方勇 教授
OS作為抗腫瘤治療臨床價值的核心指標,始終是評估療效的“金標準”。免疫治療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治療模式,其獨特的生存曲線“拖尾效應”表明,一旦患者對免疫治療產生應答,可能獲得持久的生存獲益。這種特性使得免疫治療在晚期腫瘤治療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潛力。與此同時,OS率作為衡量免疫治療臨床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直觀反映了治療后患者長期生存的比例,為醫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為可靠的療效評估依據。此次ELCC大會上公布的CameL-sq研究數據進一步驗證了免疫治療在晚期鱗狀NSCLC中的突破性價值。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方案的5年OS率達27.8%,從多維度再證了免疫治療的臨床意義。
首先,這一數據再次證明了“臨床治愈”的可能性。在傳統化療時代,晚期NSCLC患者的5年OS率不足5%,而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方案首次將長期生存從理論轉化為現實。數據顯示,近1/3的患者通過該方案實現了長期生存,這一比例顯著高于傳統治療模式。這一突破不僅驗證了免疫治療通過重塑腫瘤微環境形成持續抗腫瘤記憶的機制,還為晚期肺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提供了堅實的循證依據。其次,免疫治療與化療的協同作用可以在不顯著增加毒性的情況下實現療效最大化。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方案組的客觀緩解率(ORR)達到64.8%,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13.1個月[2]。最后,這一研究結果推動了治療范式的轉變。免疫治療的“拖尾效應”意味著一旦治療起效,患者可能獲得長期生存。這種特性促使臨床實踐從單純追求短期緩解轉向關注長期生存管理。這一轉變不僅優化了治療策略,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長期生存希望。
圖1 CameL-sq研究OS結果
醫學界:研究亞組分析中,PD-L1 TPS≥1%的患者中位OS達38.4個月,TPS<1%患者為19.8個月。PD-L1表達水平作為免疫治療的傳統核心分層因素,對于免疫治療的個性化策略制定以及預后預測提供哪些價值?基于最新研究結果,未來是否需要探索聯合TMB或ctDNA動態監測手段以進一步精準篩選并優化患者分層?
方勇 教授
在CameL-sq研究中,PD-L1表達的作用呈現出“雙向啟示”,為免疫治療的臨床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首先,PD-L1表達水平能夠指導治療強度的分層。研究顯示,PD-L1 TPS≥1%的患者群體中位OS達到38.4個月,這一結果提示在PD-L1高表達人群中,免疫強化治療可能帶來更為顯著的生存獲益。相比之下,PD-L1 TPS<1%的患者群體中位OS為19.8個月,盡管這一數據仍優于歷史數據,但仍提示我們對于低表達人群,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化療或抗血管藥物的增效機制,以提高這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其次,PD-L1表達水平揭示了生物標志物的復雜性。盡管在PD-L1陰性組中仍有20%的患者能夠實現5年生存,但單一的PD-L1標志物可能無法完全預測治療療效。因此,在臨床實踐中,聯合其他生物標志物(如腫瘤突變負荷TMB)進行綜合評估是必要的,這有助于更準確地預測患者的治療反應。
展望未來,構建動態多維預測模型是進一步提升治療精準性的關鍵方向。從空間維度上來看,整合TMB、炎癥基因譜等指標可以更全面地評估腫瘤免疫原性;從時間維度來看,通過ctDNA監測克隆演化及耐藥機制能夠動態調整治療策略。此外,卡瑞利珠單抗在PD-L1低表達人群中的優勢同樣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醫學界:CameL-sq研究允許對照組交叉使用卡瑞利珠單抗,但調整交叉效應后HR進一步降至0.38。這是否提示盡早介入免疫治療對生存獲益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初診晚期患者,您會如何權衡免疫治療的時機與策略選擇?
方勇 教授
盡早免疫治療干預的生存獲益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初診時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對完整,腫瘤微環境中未耗竭的T細胞儲備充足。CameL-sq研究顯示,一線使用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組的5年OS率達到27.8%,而對照組患者即便有55.6%交叉接受了免疫治療,5年OS率僅為12.5%。這一顯著差異表明,化療可能加速T細胞耗竭,導致后續免疫治療難以有效激活適應性免疫應答。其次,化療誘導的腫瘤細胞凋亡會釋放大量腫瘤相關抗原(TAA),此時PD-1抑制劑能最大化促進抗原提呈細胞(APC)的交叉呈遞作用。研究顯示,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化療組的 ORR達64.8%,顯著高于化療組,提示早期免疫聯合治療可產生協同抗腫瘤效應。最后,動態bTMB(血液腫瘤突變負荷)監測發現,治療兩周期后bTMB水平與OS顯著相關(P<0.001)[3]。這表明盡早免疫介入可能通過清除高突變負荷亞克隆,降低獲得性耐藥風險,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
基于上述機制,初診晚期NSCLC的免疫治療策略應遵循臨床決策的優先原則。首先,對于驅動基因陰性患者,應盡早評估并啟動合適的免疫治療。其次,采用循證劑量(如卡瑞利珠單抗200mg Q3W)可維持足夠的PD-1受體占位率。最后,建議在基線及治療兩周期后進行ctDNA動態監測,以評估治療反應和耐藥風險。對于高齡或存在合并癥的患者,需進行精細化評估,結合PD-L1表達(CameL-sq研究顯示各亞組均獲益)、外周血T細胞克隆性等指標,全面評估免疫治療敏感性。
綜上所述,臨床實踐中需精準把握治療時機,優化方案組合,并通過生物標志物動態監測實現個體化管理。這一策略不僅有助于延長患者生存期,也為晚期肺癌管理向“慢性病模式”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持。
醫學界:近十年,腫瘤免疫治療發展迅猛。您認為當前中國腫瘤免疫治療領域面臨的重大機遇有哪些?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機遇帶來的挑戰?為推動中國原研抗腫瘤免疫治療藥物更好地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您認為未來在哪些方面能夠繼續提升與尋求突破?
方勇 教授
臨床需求驅動創新是中國免疫治療發展的核心動力。中國肺癌新發病例數多,龐大的患者基數為本土原研藥物快速積累臨床證據提供了天然優勢。以卡瑞利珠單抗為例,其在CameL-sq研究中聯合化療方案實現晚期肺鱗癌5年OS率27.8%(對照組僅為12.5%),充分驗證了“中國方案”的競爭力。此外,中國患者獨特的腫瘤生物學特征(如EGFR突變陰性比例高)為差異化研發提供了重要切入點,進一步鞏固了本土創新的潛力。
與此同時,差異化研發策略正在加速推進。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和醫保動態談判等政策為創新藥的可及性提供了強有力支持。例如,卡瑞利珠單抗已納入醫保目錄,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經濟可負擔性。本土創新藥企在雙抗(如PD-1/VEGF雙抗)和聯合療法(如PD-1單抗+抗血管生成藥物)等領域的布局,正逐步縮小與國際的差距,展現強大研發實力。此外,國際多中心研究的潛力也為本土創新提供了廣闊舞臺。基于CameL系列研究的成功經驗,中國學者在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中的主導地位逐漸增強,適應癥拓展至歐美高發瘤種的進程正在加速。這不僅提升了中國方案的國際認可度,也為全球腫瘤治療貢獻了“中國智慧”。
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為應對挑戰,中國腫瘤免疫治療需從幾個方面發力。首先,強化基礎研究與轉化醫學是突破技術瓶頸的關鍵。針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異質性(如“冷腫瘤”轉化),需結合單細胞測序、空間轉錄組學等前沿技術。其次,構建精準化治療體系是提升治療效果的核心。未來需逐漸超越PD-L1、TMB等靜態生物標志物,通過整合ctDNA動態清除率、外周T細胞受體(TCR)多樣性等動態指標,構建多維預測模型,實現更精準的治療決策。最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是實現創新成果產業化的保障。人工智能(AI)的發展正在賦能新藥研發,利用機器學習分析真實世界數據(RWD),可以更好優化治療方案選擇。同時,中國研究者應更積極參與國際臨床研究與協作,推動更多中國方案寫入國際權威指南,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腫瘤治療領域的影響力。總體而言,卡瑞利珠單抗等原研藥物的成功已證明中國方案的可行性,未來需進一步深化基礎-臨床-產業的閉環創新生態,最終更好地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病例點評專家
方勇教授
博士 主任醫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腫瘤內科 科室副主任
浙江省抗癌協會青年理事會秘書長
浙江省抗癌協會腫瘤內科專業委員會候任主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理事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射頻消融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抗腫瘤安全管理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CACA)靶向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抗癌協會(CACA)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消融治療分會常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腫瘤免疫專業委員會常委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腹部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
浙江省數理醫學會理事
浙江省數理醫學會腫瘤精準診療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浙江省腫瘤靶向治療技術指導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醫學會腫瘤精準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委
精彩資訊等你來
參考文獻:
[1]Zhou C, et al.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Cam-chemo) as first-line (1L) therapy for advanced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sqNSCLC): 5y update from the phase 3 CameL-sq trial.2025 ELCC. 12P.
[2]Zhou C, et al.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dvanced 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4-yr update from the phase 3 CameL-sq trial. 2024 ELCC. 62P.
[3]Jiang T, Chen J, Xu X, et al. On-treatment blood TMB as predictors for camre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iomarker analysis of a phase III trial. Mol Cancer. 2022;21(1):4. Published 2022 Jan 3.
* 此文僅用于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