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暖陽里,一輛滿載愛心的“大篷車”駛入延吉七村玫瑰園……延吉新村街道“延老吉”志愿服務大篷車,在居民的期待中如約而至,為老年朋友帶來口腔義診、認知篩查、助餐咨詢等十余項便民服務。溫馨、熱鬧的幸福養老場景背后,是一場持續十余年的愛心接力。
銀發服務“開進”家門口
服務禮包暖意濃
當天上午9點,活動現場已是一派熱鬧景象。眼科醫院的攤位前,72歲的張阿姨正接受眼底篩查,“以前查眼睛要跑醫院,現在遛個彎就能檢查,醫生還教我怎么預防白內障。”在她身后,口腔義診臺前也圍滿了咨詢假牙護理的老人,醫護人員正拿著牙齒模型耐心講解。
在公益理發攤位,志愿者手中的剪刀來回翻飛。一位86歲的獨居老人開心不已,“剪得精神伐?”老人對著鏡子左右端詳,“志愿者手藝好,我們走下樓就能理發,真方便!”
活動現場的“居家養老政策咨詢區”,同樣人氣高漲。負責家庭照護床位申報的社工耐心地解釋政策,“今天有十余戶家庭登記了適老化改造需求,還很多老人預約了輔具租賃。”正用助聽器體驗設備的王阿婆感慨,“原來有這么多養老政策,阿拉屋里廂也能變‘養老院’了。”
十年車輪丈量初心
志愿星光點亮社區
從2014年第一輛“大篷車”駛出,這場愛心長跑已持續十余年。最初,“大篷車”只有零星幾個服務攤位。如今,“車上”已匯聚醫療機構、養老院、社會組織等23家單位,服務范圍也從社區里擴展到4個睦鄰片區,融入覆蓋全街道的“15分鐘養老生活圈”。
“我們像繡花一樣編織服務網絡。”街道社區服務辦工作人員指著服務地圖介紹,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老人需求,花式推出每月服務菜單。
十年的堅守,培育出豐碩成果。延吉志愿服務經驗和模式被寫入《上海市“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化建設研究》;“志愿者大篷車”服務項目榮獲“第二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社區志愿服務中心被市文明辦評為制度創新示范中心、服務創優示范中心;延吉新村街道五度入圍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上海推選名單。
這輛穿梭十年的“大篷車”,正載著整個社區駛向“老有頤養”的幸福未來。“我們要讓養老服務的車輪永遠向前,把社區變成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延吉新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朱曉雯說。
來源:上海楊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