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有這樣一支團隊,用自己的青春力量為社區、為城市描繪未來生活的美好藍圖。從臺階高度的調整到綠地空間的活化,從圖書角的整理到鄰里議事廳的設計,“規心睦里”團隊的年輕人以“微更新”撬動“大幸福”,將課堂搬進街巷,把論文寫在社區。他們不僅為老舊小區注入活力,更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共建者”,用青春智慧織就了一張張睦鄰網。
春日暖陽下的百花洲游人如織,在這里,一場特別的游覽正在進行。來自山東建筑大學建筑城規學院的學生們與社區居民并肩而行,在青磚小巷間駐足。面對古色古香的建筑景觀,學生們化身講解員,向社區居民和過往游客分享建筑人眼中的百花洲。
楊慧老師是本次“行濟南城,圓青春夢”城市行走計劃五四青年節特別活動的發起人,也是“規心睦里”團隊的負責老師。深耕城鄉規劃領域多年,楊慧經常帶領學生漫步濟南街巷,以行走的速度感受城市溫度,用青春的腳步丈量城市記憶。
在沉浸式的街巷漫步中,楊慧和學生們共同觸摸著歷史遺跡,傾聽著泉城故事。而在今天的游覽隊伍中,還有來自景山社區的居民們。雖然不少人是土生土長的“老濟南”,但青年學生們專業的講解,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新鮮體驗。
楊慧老師與社區居民的合作由來已久。2019年,楊慧發起“規心睦里”社區規劃師志愿服務項目,聚焦城市社區建設發展規律和青年聚集發展要求,以社區、居民為服務對象,在社區微更新與微治理過程中,解決居民參與度低、滿意度不高的問題,為社區存量更新、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陪伴式、沉浸式、精細化、定制化的一體化服務,最終目標是打造睦鄰友好社區,切實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歸屬感。六年來,楊慧帶領建筑城規學院的學生們走進基層,把課堂搬進了社區里。
自2019年成立以來,“規心睦里”團隊以參與式賦能為理念走訪調研山東省16地市200余社區,開展社區微更新70余次,累計召開線上線下社區主題會議100余次,舉辦社區課堂60余次,完成社區更新設計方案50套,組織居民共建活動百余場激發社區內在動力,推動社區形成“專業賦能-居民培力-社區自治”的良性發展閉環。四年前,林子茹步入山東建筑大學的校園,成為“規心睦里”團隊的一份子。四年來,林子茹的腳步也走進了不少地市的社區中。
這種轉變,正是團隊理念的深化。從空間改造到治理賦能,從專業主導到居民自主,每一步都在激發社區內生力量。林子茹的感悟,折射出團隊服務的核心——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主人。六年來的實踐是社區自治的生動實踐,也為更多社區的良性發展提供了可循路徑。
在服務社區的雙向奔赴中,學生們同樣收獲滿滿。他們走出課堂,在社區的煙火氣里觸摸城市肌理,從多樣的社區形態中汲取專業養分。社區的每一點改變、居民的每一聲感謝,都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印記。
這些收獲,不僅是個人成長的見證,更化作了服務城市的動力。學生們在社區播撒規劃專業的種子,也從城市發展的土壤中吸收養分。當青年的理想與城市脈搏同頻,這場雙向賦能的共生對話,既讓社區煥發新生,也讓青年在服務城市的實踐中,完成了從校園到社會的蛻變。
這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也為學生的未來鋪就堅實道路。校社合作搭建起實踐育人的橋梁,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感知社會需求,將課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區里的每一次實踐,都是寶貴的成長課,讓學生提前觸摸行業脈搏。
從社區治理的“無墻課堂”到專業賦能的實踐現場,“規心睦里”團隊中,學生們每一次俯身傾聽、每一回動手改造,都被視作城市發展的青春注腳。五四青年節臨近,他們將始終懷揣熱忱,將專業所學融入城鄉發展的肌理,讓青春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持續發光發熱。
從社區花園的一磚一瓦到城市更新的藍圖擘畫,“規心睦里”團隊以專業為筆、以熱忱為墨,書寫了新時代青年的擔當。在五四青年節之際,這支由楊慧老師引領的隊伍,用行動詮釋了“強國有我”的誓言——他們不僅是社區治理的“智囊團”,更是基層共治的“播種者”。
從山東省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到中國科協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的榮譽,從200余個社區的調研足跡到70余次“微更新”的實踐落地,他們以青春之名,讓冷冰冰的規劃圖紙升華為有溫度的生活場景。城市的未來屬于青年,而青年的成長應扎根大地。這份傳承與創新交織的答卷,正是對五四精神最生動的致敬:在服務他人中錘煉本領,在奉獻社會中閃耀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