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已成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并列的第五大生產要素。4月1日,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先行先試)杭州市試點項目正式啟動,20家頭部企業協同參與,標志著杭州在構建國家級數據流通“高速公路”上邁出關鍵一步。這一試點不僅將推動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與價值釋放,更對企業的數據資產管理能力提出全新要求——數據資產入表會計(DACPA)作為新興職業,正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
杭州成為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先行者并非偶然。作為“中國數谷”的核心承載地,杭州已形成完善的數據要素政策體系:2024年發布的《高標準建設“中國數谷”促進數據要素流通的實施意見》首次提出“三數一鏈”可信流通體系;同年3月,《杭州市數據流通交易促進條例》作為全國首部地方性數據法規正式施行。政策紅利下,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突破2萬億元,人工智能領域涌現7家百億級企業,為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產業支撐。
此次試點中,杭州市數據集團牽頭構建“城市可信數據空間+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數據交易所”的新范式,通過數聯網、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實現數據“可見、可達、可用、可控、可追溯”。杭州數據交易所副總經理胡曉東強調,其核心目標是“技術驅動與制度創新雙輪并行”,這恰恰凸顯了數據資產規范化管理的緊迫性——當海量數據通過“高速公路”流通時,企業如何準確計量、核算并披露數據資產價值,成為影響市場信心的關鍵。
隨著《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的落地,數據資產入表已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剛性需求。杭州試點的推進將進一步放大這一趨勢:一方面,數據交易所要求交易標的權屬清晰、價值可量化;另一方面,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20家企業需建立完善的數據資產賬目,以匹配監管要求。例如,杭州市數據集團在運營數場平臺時,需對接入的供需方數據進行分類確權、成本歸集和收益分配,這些環節均依賴專業的數據資產會計處理能力。
然而,當前市場上兼具會計專業素養和數據技術認知的復合型人才極為稀缺。傳統財務人員往往缺乏對數據采集、清洗、脫敏等技術流程的理解,而IT人員又難以掌握會計準則中關于資產確認、攤銷和減值的規定。這種割裂導致企業在數據資產入表過程中面臨計量偏差、合規風險甚至審計失敗等問題。正因如此,數據資產入表會計(DACPA)這一新興職業迅速崛起,成為企業爭相招募的對象。
為滿足市場對專業化人才的需求,數據資產入表會計考試應運而生。該考試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考生可根據自身條件直接報考相應等級,無需逐級晉升。考試內容涵蓋《數據資產會計管理理論》和《數據資產會計管理實務》兩本核心教材,前者系統闡述數據資產的會計原理與政策框架,后者則分等級聚焦實務操作,如初級側重基礎入表流程,高級涉及跨境數據資產估值等復雜場景。
考試采用線下計算機形式,在全國35個城市設點,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直轄市及省會城市,以及廈門、青島等經濟活躍地區。準考證于考前一周開放下載,極大便利了考生安排行程。值得注意的是,通過考試的從業者不僅能掌握數據資產確認、計量和披露的全流程技能,更將具備跨部門協作能力——例如協調法務部門完成數據權屬認定,或指導技術團隊建立符合會計準則的數據成本歸集系統。
杭州試點的意義遠超出地域范疇。據杭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透露,該項目旨在為全國探索可復制的“技術-制度-生態”協同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數據資產入表會計的作用至關重要:他們既是企業合規經營的守護者,也是數據要素市場公允定價的推動者。當更多企業能夠規范披露數據資產時,金融機構可據此開發質押融資產品,投資者能更準確評估科技企業價值,最終形成“數據流通-價值顯化-資本賦能”的良性循環。
從更宏觀視角看,數據資產入表會計的職業化發展,是中國搶占全球數字經濟規則制定話語權的基礎工程。正如杭州通過“改革沙盒”制度為數據流通提供包容審慎的監管環境一樣,專業人才的培養將加速中國數據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助力中國企業參與跨境數據貿易競爭。
國家數據基礎設施的“杭州樣板”正在鋪設,而數據資產入表會計則是確保這條“高速公路”暢通無阻的標線工與質檢員。對于有志于投身數字經濟的從業者而言,考取數據資產入表會計認證不僅是職業躍遷的機遇,更是參與塑造未來經濟規則的入場券。當數據的車輪滾滾向前時,唯有專業方能護航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