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文不代表作者任何信仰立場。
在尼采喊出“上帝已經死了”這句口號之前,西方社會長期生活在基督教的信仰之中,盡管連續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以及啟蒙運動的思想洗禮,但普羅大眾仍然相信上帝的存在,及至今天在法國、西班牙等傳統天主教國家和地區,仍有相當比例的民眾篤信上帝的實在性。
尼采
我們不能以唯物主義者和無神論者的立場去苛責或者嘲笑這種在我們看來有些荒謬的唯心思想。因為每一種價值觀的形成都必然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設想、反駁、論證、求真過程,最終形成一種邏輯自洽,讓人信服的理論。我們的唯物主義觀如此,宗教信仰亦莫能外。
而對于基督教(此處泛指,不對新舊教派作區分,以下皆同)的理論而言,其根基和核心就在于上帝是否存在問題。上帝的存在是基督教徒信仰的精神寄托,如果不能證明其存在,其所有教義包括三位一體,包括彼岸天國都失去了意義,人們便會如尼采“殺死”上帝之后陷入徹底的虛無主義。
因此,從古至今西方無數的哲學家、神學家甚至是科學家,都在從各個角度證明上帝的存在,本文將從知識論、設計論、宇宙論、本體論、功利性等不同角度簡單介紹上帝存在的論證方法。
1、知識論
知識論的思路是,通過知識的確定性尋求來源,以此來證明上帝的存在。教父哲學的代表人物奧古斯丁將知識的能力和知識對象進行分級排序,并認為只有最高級的理性才能擁有真理和知識。
那么真理和知識的來源是什么呢?奧古斯丁認為只有三種可能:要么低于理性,要么等同理性,要么高于理性。真理為理性的最高形式,因此其來源不可能低于或等同理性,只能是高于理性的某種存在。
奧古斯丁認為,在人類認識等級中存在一個最高等級的真理,它為人類理性提供規則,使之認識真理,這個最高等級的真理就是上帝。
圣奧古斯丁
2、設計論
設計論的提出者是18世紀的一位神學家威廉·佩利,他舉了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假如你在沙灘上撿到一塊手表,這個手表運行精準,工藝精密,你首先想到它是被某人設計出來的,絕非是自然界偶然出現的。
同理,嘆為觀止的宇宙運動、生命的出現和進化以及人類的誕生,如此一個巨大且精密的系統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只能是某個超自然的存在精心設計出來的,而這個設計者就是上帝。
或許現在生物的進化可以用更為科學的進化論來解釋,但進化論顯然也無法讓所有人信服,且宇宙的種種奧妙和巧合尤其是生命誕生所需的嚴苛環境,更是讓人到不可置信。比如,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必須適中,才不致使地球接受的熱量太少或太多;地球必須有一個大氣循環系統,才能保證熱量的均勻傳遞以及抵擋隕石的撞擊;大氣中臭氧含量必須適中,才能保證生物不被過量紫外線殺死,同時又足以殺死微量細菌等等。
由此可見,生命誕生的條件之嚴苛近乎于零,因此有人打比方說,生命誕生的概率相當于一架飛機在半空解體,經過風吹日曬等因素影響,在到達地面之前重新組合成一架新的飛機。
當然我們可以用宇宙時空的無限來解釋:無論多么小概率的事件,發生在宇宙這個無窮大的時間和空間之中都是必然的。
但設計論,何嘗不也是一種解釋呢。
3、宇宙論
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認為,形式因和質料因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任何事物相對比它低級的事物就是形式,相對比它高級的就是質料。
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根據無窮倒退不可能原則,一步步向上推,總會存在一個純形式因,它不是任何形式的質料,它本身就是最高的存在。
亞里士多德將這個“純形式”稱之為“神”或者“第一推動者”,當然這里的“神”與后來基督教的人格化上帝有所不同,它是一種邏輯推理的必然產物。
中世紀經院哲學家也試圖通過宇宙生成的方式來論證上帝的存在,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托馬斯.阿奎那,他的論證共有五點,因而也被稱為“五路證明”。
托馬斯.阿奎那畫像
我們以第一推動者來舉例。論證過程是這樣的,一個物體的運動必然由他物所推動,如此推論下去,必然有一個不受他物推動的第一推動者。
其他四路證明與此類似,分別是第一原因、必然存在者、最完善存在以及最高目的因,在此不作重復說明。
托馬斯·阿奎那認為,這里的第一推動者、第一原因、必然存在者、最完善存在、最高目的因即是上帝。
據說,牛頓在提出萬有引力定律之后,同樣對最初推動力產生了迷思,并出于對基督教的信仰,亦將其歸功于了上帝。
4、本體論證明
中世紀經院哲學在后期開始使用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推理法論證上帝的存在,取得了與其相似的結果,當然這個結果是為上帝的存在作辯護。
首先我們先來說下三段論的推理方式:先預設一個大前提,再提出一個小前提,最后得出論證結果。如: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三段論的推理方式十分嚴謹,所以得出的答案也讓人信服,因此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們開始使用三段論來證明上帝的存在。
安瑟爾謨
這種證明方式不經過后天的經驗,僅依靠上帝的概念推出其存在,因此被稱為“先天證明”。代表人物為安瑟爾謨,他的論證過程是這樣的:
(1)大前提:上帝是一個最為完美的存在。
(2)小前提:一個最完美的存在不僅存在于心靈中,也存在于現實中。
(3)結論:上帝存在于現實中。
這個三段論的推理方式固然沒錯,然而他所提出的前提就值得懷疑了。因此同時代的另一位神學家高尼羅提出反對:如果我設想一個完美的島嶼,按照安瑟爾謨的觀點那么這個島嶼就應該是存在的,但現實中不存在這樣的島嶼。
安瑟爾謨的回復是:沒有任何東西會和上帝一樣完美,這個島嶼無論被設想得如何完美它仍然不是最完美的,因此它不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安瑟爾謨的論證和反駁有一些詭辯的元素在其中了。
5、實在性證明
笛卡爾通過懷疑一切,確定了“我”的存在,但這個“我”明顯是一個不完滿的實體,但卻存在一個完滿的觀念。一個不完滿的“我”不可能是完滿觀念的原因,因此這個完滿觀念的原因只能是一個完滿的實體,這就是上帝。因此笛卡爾通過“我”的實在性,推導出了上帝的實在性。
除此之外,笛卡爾還從另一方面證明了上帝的實在性。具有完滿觀念的“我”(非指肉體)是由什么創造和保存的呢?笛卡爾排除了“我”、父母以及其他不完滿的原因,這樣就僅剩下“上帝實體”。他認為只有上帝這個無限完滿的實體才能創造出具有完滿觀念的“我”。
笛卡爾畫像
6、經驗論證明
貝克萊是英國的經驗論哲學家和神學家,他反對洛克的物質實體觀點,認為物質是觀念的集合,存在即是被感知和感知,因此宇宙中的存在只有三種:感知者心中的觀念、有限的感知者(個體精神)和無限的感知者(上帝)。
那如何證明上帝的存在呢?貝克萊認為物質因被感知而存在,比如一個蘋果,它是由我產生的圓形、紅色、香甜味等各種觀念集合而成,但如果我不去感知它,它是否就不存在了呢?
如果答案是否,那么貝克萊就陷入了唯我論的困境,而這顯然也與我們日常經驗不相符,因為我不感知蘋果時,可能還會有其他人去感知,但如果所有人都沒有感知呢,蘋果是否就不存在了呢?
這時候貝克萊引出了上帝這個無限的感知者,也就是說即便所有人都未曾感知這個蘋果,還有上帝時時刻刻都在感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了事物的客觀存在性、連續性和永恒性。
貝克萊
7、功利性證明
帕斯卡爾認為上帝的存在與否不能通過理性去證明,因為上帝是超越經驗和理性的,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所以上帝存在與否應該取決于人是否相信。
于是,帕斯卡爾將是否信仰上帝當作了一次賭博,并以此歸納出了四種情況:
A 上帝不存在,我信仰并認為其存在
B 上帝存在,我信仰并認為其存在
C上帝不存在,我不信仰認為其不存在
D 上帝存在,我不信仰認為其不存在
通過比較這四種情況,帕斯卡爾發現,A和C上帝都不存在,不管他輸贏,都沒有什么損害;D上帝存在,但如果我不信仰可能會受到很重的懲罰;而對于情況B而言,上帝存在,恰巧我也信仰其存在,那我就會最大程度獲利。因此從功利角度考慮,帕斯卡爾選擇相信上帝存在。
以上就是古今論證上帝存在的幾種方法,每種方法從不同角度去論述,最終得出上帝的實在必然性。上帝實在性的證明不僅僅只是哲學本體論的一種探討,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基督教的信仰根基。
然而就像帕斯卡爾所說的那樣,無論從任何角度去論證,其所利用的工具都是理性,然而在大部分情況下,理性是和信仰沖突的。
當這些哲學家或者神學家試圖將理性引入神學殿堂以期尋找更可靠充足的支撐之時,其實是在原本堅實的信仰之中植入了一個特洛伊木馬。
隨著理性的不斷發展壯大,最終反而會反客為主,開始對信仰發起更有力的沖擊,這在后期的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中得到了有力體現,及至尼采發出“上帝已死”的呼號,基督教的信仰在人們心中已經搖搖欲墜。
顯然無論某種信仰的論證多么花樣繁多、有力嚴謹,如果不能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都是無法讓人信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