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哲學從誕生到現在已有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其間產生了五花八門的思想流派,產生了眾多重要的思想家。拿整個西方哲學史來看,現代西方哲學也許是除了古希臘哲學之外,最為豐富多彩的。它不像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那樣,問題比較集中,哲學語言也比較統一,比較容易理出一個頭緒和脈絡。現代西方哲學不僅流派眾多,而且往往各說各的,使用不同的話語,彼此之間談不上有什么對話,甚至也不屑對話。例如,對于邏輯經驗主義來說,海德格爾哲學是典型的沒有意義的形而上學;而在海德格爾看來,邏輯經驗主義是否是哲學還很難說。現代西方哲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哲學語言的創新,不說尼采、海德格爾或后現代主義者,就是分析哲學家的語言中也有不少全新的概念,自成一套語言系統,這就使得各派哲學之間的對話非常困難。更有甚者,是現代西方哲學關注的問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樣性。不同哲學家之間討論的問題往往風馬牛不相及。更不用說現代西方哲學還有尼采、柏格森這樣天馬行空、自成一家,很難歸類的人。這就使得現代西方哲學教材的編寫首先面臨如何寫,或寫些什么的問題。
現代西方哲學盡管豐富多樣,但還是有一些基本問題和思路,是可以理出一點線索的。在現代西方哲學初創期,即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和二十世紀初,有一非常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奠基者有著明顯的相互影響和積極互動的關系。狄爾泰的一些思想幾乎影響了后來從實證主義到現象學非常不同的幾乎現代西方哲學的所有主要流派;他和胡塞爾的相互影響;詹姆斯與柏格森、狄爾泰和胡塞爾的關系;弗雷格既是分析哲學的始祖又極大地影響了胡塞爾,這些事實不僅不是偶然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哲學史的意義。它們告訴人們,現代西方哲學盡管流派眾多,但并非沒有一些共同關心的基本問題,盡管它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給人的感覺是似乎毫不相干的。并且,這些基本問題的發展線索應該是有跡可尋的。抓住了這些問題,就抓住了現代西方哲學發展的內在線索。當然,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過去20年研究現代西方哲學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努力。
從現代西方哲學的表面分布形態看,似乎可以把它分為歐陸哲學和英美哲學兩大塊。歐陸哲學流派比較多,而英美哲學似乎是分析哲學的一統天下。人們也因此將現代西方哲學分為所謂“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思潮。這種分法也是有問題的。它的問題不僅在于“不管是分析哲學還是現象學運動的起源、內涵和影響,都不局限于地域”,還在于它不太科學。英美哲學家并不都是分析哲學家;歐陸哲學家中,也有分析哲學的代表性人物。而且,由于上述大而化之的分類,像懷特海、柯林伍德這樣的哲學家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英美哲學不是鐵板一塊;歐陸哲學也不是只有一種風格。“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本身就是含義模糊的概念,用來籠統地指所謂兩大思潮,不僅不準確,也不符合實際情況。
比起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首先應該是求異,而不是求同。籠統是哲學史的大忌。說人本主義哲學家都是以人為本,等于什么也沒說,用邏輯行話講,實際是一個同義反復的分析命題。哲學史應該告訴人們的是思想鮮活生動的發展過程,而不是合并同類項式的籠統歸納。因此,哲學史不管流派與思潮,而從具體的哲學家著手,未必沒有道理。當然,這就有應該寫什么人的問題。
哲學史應該寫哪些人,不應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問任何一個有健全常識的人,他都會說,寫那些重要的人。哲學史上最重要的當然是那些做出劃時代貢獻的哲學家。重要的思想,重要的命題,重要的范疇,是由他們提出來的。不結合他們思想發展的背景來討論重要的命題和范疇,往往會缺乏思想的縱深感,不得要領。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那些大哲學家,往往是一個時代的哲學問題的中樞。他們繼往開來,總結以前的問題,提出新的問題,甚至通過那些新的問題形成哲學發展新的方向。這樣的哲學家,每一個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個時代哲學精神的縮影。抓住他們,就抓住了哲學史發展的關節點,可以左右逢源,進退自如。既可以上溯哲學史的有關傳統,中可以旁及同時代的其他人,下可以探求他們影響的后來者。在此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一個重要哲學家,就是一部微縮的哲學史。
根據現代西方哲學的內容形態,可以將160年的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開辟階段。這個階段從黑格爾去世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對傳統的猛烈批判和系統清算,以及新的問題領域、新的方法的提出,最終形成新的哲學方向。無論是英美哲學,還是歐陸哲學,都是這樣。這個時代西方哲學家的理論成果,為到目前為止的西方哲學定了基調和方向。即便是后現代的哲學家,也仍然是以這個時期西方哲學的成果為其理論前提。現代西方哲學的大師級人物,從尼采到海德格爾,從胡塞爾到維特根斯坦,都在這個時期嶄露頭角,建立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大廈。無論是從哲學史的意義來看,還是從理論成就的意義來看,這一階段的哲學家顯然都是最重要、最有貢獻的。
第二個階段是發展壯大階段。這個階段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這個階段,第一階段提出的問題和方法被廣泛接受,并被發揚光大;那些創立者開辟的新路成了哲學的主流,出現了一些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做出創造性發展的人,如梅洛-龐蒂,列維納、奧斯丁、奎因等,他們都各有建樹,使得現代西方哲學最終形成了自己的傳統。
第三個階段是分化與變異的階段。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今。這個階段西方哲學的特點是加強了與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互動關系;同時,哲學家更多地關注一些比較特殊的問題,而不是總體性的問題。因此,這個階段沒有大家,只有一些否定性很強、立場比較極端的哲學家,如一些后現代的哲學家,他們使哲學越來越遠離傳統的樣子,在形態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另外,實踐哲學的傾向在加強也是這個階段西方哲學的特點。
(節選自張汝倫《現代西方哲學十五講》,有刪節,標題為選者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