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路透社消息,鑒于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伊朗的威脅,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下令武裝部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近期美伊關系因核問題談判陷入緊張,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的強硬表態,似乎將局勢推向了危險邊緣。
本月初,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與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舉行會談,這是自2018年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核協議以來,雙方首次就核問題展開談判。阿拉格齊稱此次談判“富有成效、平靜且積極”,雙方還同意繼續會談。然而,這次談判采用“間接”形式,美伊代表團分處不同房間,通過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傳達觀點。這一安排凸顯伊朗對美國信任缺失,試圖借此試探美方真實意圖,判斷后續談判可能性。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對伊朗態度依舊矛盾。一方面尋求“達成協議”,另一方面持續“極限施壓”。4月13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強調,美國希望通過外交途徑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若談判破裂,將對伊朗采取“深入且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這番言論無疑是對伊朗的嚴重威脅,也可視為美國的“宣戰條件”,意在逼迫伊朗在核問題上接受特朗普政府條件。在此背景下,美伊在此次“間接”談判中達成有效共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盡管雙方代表進行了初步接觸,實際關系仍極度緊張,沖突一觸即發。美國不僅向中東地區增派航母戰斗群,還調動數架B-2轟炸機。衛星圖像顯示,美軍已在印度洋迭戈加西亞基地集結6架B-2A隱形戰略轟炸機。與此同時,伊朗全軍進入高度戒備狀態。雙方在核問題談判出發點上存在根本差異。美國首要目標是促使伊朗進行直接談判,為此不惜采用外交或武力施壓手段;伊朗則認為,直接談判的前提是美國解除“極限施壓”,在伊朗看來,這是美國展現談判誠意的關鍵。
從軍事力量對比來看,伊朗軍隊約有54萬名現役軍人,陸軍是主體,約35萬人,裝備主戰坦克約1500輛,機械化程度較高,擁有大量裝甲運兵車、火炮、火箭炮,還有一定數量反坦克、地地、地空導彈以及直升機和運輸機。海軍約1.8萬人,擁有俄制“基洛”級潛艇、護衛艦、導彈快艇等裝備,主要負責波斯灣水域和霍爾木茲海峽安全。空軍約5萬人,裝備各型飛機900余架,其中作戰飛機300余架,雖裝備有先進戰機,但整體較為陳舊。伊朗還擁有中東地區強大的導彈庫,如“流星-3”和“法塔赫-110”導彈,能對以色列和美國在中東軍事基地構成威脅。然而,伊朗防空系統依賴老舊俄制S-300和國產“巴瓦爾-373”,面對美軍F-35隱形戰機群,攔截成功率較低。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作為全球軍事強國,軍事力量在各方面遠超伊朗。美軍在中東長期存在,擁有多個軍事基地,具備強大空中打擊、海上封鎖和地面作戰能力。其先進戰機、導彈防御系統以及精確制導武器等,在技術和數量上均占據優勢。航母戰斗群可快速部署,為軍事行動提供強大支持。在網絡戰、電子戰等新興領域,美國也處于領先地位。
俄羅斯在美伊緊張局勢中扮演重要角色。俄羅斯與伊朗常圍繞核協議等議題磋商,愿幫助緩和美伊關系。俄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曾表示,特朗普威脅轟炸伊朗言論使局勢更復雜,軍事打擊將給中東帶來“災難性”影響。2022年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后,俄伊深化雙邊關系,今年1月兩國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不過,俄羅斯也有自身考量,俄伊貿易額有限,且在敘利亞石油權益、無人機技術出口等方面存在分歧。俄烏戰場仍是俄羅斯關注重點,需要時間恢復經濟,因此在軍事支持伊朗問題上持謹慎態度。
地區其他國家對美伊緊張局勢反應不一。阿聯酋、卡塔爾等海灣國家因美軍基地遍布,且處于伊朗導彈覆蓋范圍,召開安全會議商討應對之策。土耳其試圖扮演“調停者”角色,提出“區域安全新框架”,謀取戰略利益。
特朗普(資料圖)
未來美伊關系走向充滿不確定性。若雙方繼續堅持強硬立場,沖突風險將不斷攀升,小規模沖突甚至大規模沖突都有可能爆發。美軍可能空襲伊朗部分軍事設施,伊朗則可能對美軍在中東軍事基地進行報復。但也存在緩和可能,若美國調整對伊政策,解除部分制裁,展現談判誠意,伊朗也可能在核問題上做出一定妥協,雙方通過外交途徑達成協議。無論結果如何,美伊關系走向都將深刻影響中東地區乃至全球政治、經濟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