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同行惡意競爭已成為商業領域的頑疾。部分商家為搶奪市場,不惜發起“價格戰”導致兩敗俱傷,或雇傭水軍詆毀對手口碑,更有甚者偽裝客戶竊取商業機密。良性競爭本應推動行業創新與服務升級,但惡性競爭卻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品牌聲譽崩塌甚至企業倒閉。當競爭突破道德與法律底線時,惡意行為終將反噬始作俑者。
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名譽維權案例(1)
案例警示:一場“臥底式”商戰的全鏈條反擊
來自河南鶴壁的某知名考研機構“啟航教育”憑借十年深耕,累計幫助超萬名學子考入理想院校,連續五年獲評“誠信教育品牌”,其獨創的“導師全程陪跑制”深受好評。2023年招生季,一位自稱“二戰考生”的新成員加入學員群,繳費報名后頻繁咨詢課程體系、師資合作等細節。兩周后,該學員以“輔導效果未達預期”為由要求全額退費,次日便在小紅書發布《揭露XX機構黑幕!天價課程全是智商稅》的匿名帖,捏造“虛假師資”“篡改學員成績”等不實信息,導致機構單日咨詢量暴跌40%。
“啟航教育”隨即聯系到了我們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并迅速啟動應對:
1.技術溯源:通過后臺ID鎖定涉事賬號實名信息,發現對方竟為競爭對手“優研社”員工王某;
2.證據固化:公證處對網頁內容、聊天記錄、轉賬流水進行證據保全;
3.法律出擊:委托律師向法院提起名譽權訴訟,同步向平臺提交侵權舉報;
4.輿論反制:公布歷年學員錄取通知書、教師資質證明,發起“真實學員口碑征集”活動。
法院經審理認定王某及“優研社”構成商業詆毀,判決其賠償經濟損失18萬元、公開致歉聲明保留30天。該案入選當年“十大教育行業維權典型案例”,為同行惡意競爭劃出法律紅線。
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名譽維權案例(2)
網絡匿名誹謗維權指南:五步鎖定勝局
1.第一時間證據保全
使用可信時間戳或公證云對網頁截圖、評論、私信錄屏;
保存原始設備(手機/電腦),避免刪除緩存數據。
2.平臺投訴+信息披露
向小紅書、微博等平臺提交《侵權投訴通知書》,要求刪除內容;
通過律師向平臺申請披露匿名賬號實名信息(法律依據:《民法典》第1195條)。
3.鎖定侵權主體
若誹謗者使用小號,可結合IP地址、交易記錄、聊天習慣等追溯真實身份;
涉及商業競爭對手時,重點調查員工名單、競品營銷動態。
4.多維度法律責任追究
民事索賠:起訴名譽權侵權,主張經濟損失+精神損害賠償;
刑事報案:若點擊量超5000次或轉發量超500次,可控告誹謗罪(刑法第246條);
行政處罰:向公安機關舉報,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處拘留、罰款。
5.輿論反擊:用真相對抗謠言
發布澄清聲明時附權威證據(檢測報告、合同、第三方評價);
發動客戶、合作伙伴錄制實名證言視頻,形成“信任共同體”。
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名譽維權案例(3)
給年輕創業者的生存法則
1.預防優于補救
服務協議中明確“惡意差評違約責任條款”;
安裝辦公區域監控,留存課程交付全過程記錄。
2.構建“法律-公關”雙防火墻
常年聘請法律顧問,針對差評、投訴設置標準化應對流程;
培養核心用戶成為“品牌守護者”,及時舉報不實信息。
3.危機即機遇:把官司打成廣告
某茶飲品牌曾通過勝訴判決書策劃“你喝奶茶我打假”營銷活動,銷量反增200%;
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強化公眾對品牌價值觀的認同。
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名譽維權案例(4)
此外,律博維權衛士周文海律師還建議道:商業競爭中,惡意或許能制造短暫的噪音,但法律終將還原真相。創業者既要保持“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底線,更需練就“防人之心不可無”的智慧——你的劍鞘里,當常備法律之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