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援引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起草一項行政命令,用于囤積太平洋海底發現的金屬,以對抗中國在電池礦物和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世界大多數海底普遍存在多金屬結核,這些像土豆大小的結核是在海底高壓下經過數百萬年形成的,富含鎳、鈷、銅、錳等金屬,這些金屬是制造電動汽車電池、軍工設備以及高科技產品的重要原材料。
稀土是指包括釹、釔、鈧、鏑等在內的17種元素,這些元素難以提純加工成可用形態。它們在地殼中并不算稀有,但開采和提煉過程難度大,且采礦及精煉工藝會帶來巨大的環境代價。截至2023年,中國生產的重稀土金屬占全球供應量的99%,其中少量來自越南的一家精煉廠,但由于稅收糾紛,越南的這家精煉廠也已關閉。中國生產了全球約90%的精煉稀土,日本、德國也生產少量稀土磁體,但這些國家的原材料都依賴中國。
特朗普(資料圖)
特朗普想稀土想得發瘋,還沒上任就多次喊話要收購格陵蘭島,除了戰略位置重要外,島上還有大量稀土礦。此后他又對烏克蘭極限施壓,想要對方的稀土礦。然而這些都沒成功,在最近他親自發動關稅戰后,又迎來噩耗。中國限制了7種稀土元素出口,這些東西只有中國能生產。這對特朗普無疑是個重大打擊,稀土廣泛運用于武器制造等高科技行業,而美國不久前才宣布要生產六代機。稀土受限后,恐怕要影響生產進程。所以,這一次特朗普腦洞大開,把目光投向深海。
但客觀來講想通過積累海底稀土來解決問題難度非常高,首先就是當前的海底資源開發技術本身是不成熟的。目前要想穩定的在海底開礦能使用的手段并不多,無非就是想辦法在海底修建人類礦工可以生存的礦場,或者研發采礦機器人代替人工開礦。但這兩種方式目前都因為成本、技術等方面的原因無法大規模應用。所以一直以來開采出來的海底資源,都一直只是全球資源供應體系的一個補充,而無法占據主流。更別說國際社會對大規模開發海底資源,本身是持有反對態度的。
美國環保活動組織(資料圖)
這個消息一出,立刻就遭到了聯合國分支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的嚴厲警告。不久前,國際監管機構譴責一家海底采礦公司繞過該組織而向特朗普當局申請在海洋生態處女地開采關鍵礦產。3月27日,梅塔斯公司(The Metals Company,TMC)宣稱,已經向美國政府申請在太平洋的一片區域開采綠色技術所需的金屬。這片區域由聯合國負責海底開發監管的下屬機構國際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ISA)管轄。特朗普政府決定頒發ISA管轄海域深海采礦證,這可能顛覆監管世界深海采礦和海洋其他商業用途的國際條約。
ISA秘書長卡瓦略公開表示,所有勘探和開采活動都必須在ISA的控制下進行,任何單邊行動都將構成對國際法的違反,并直接破壞多邊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平利用海洋和集體治理框架。另外,專家指出,深海采礦對環境的破壞,將是陸地采礦的25倍,該行為可能破壞生物棲息地,釋放沉積物羽流污染海水,威脅海洋生物多樣性。在環保組織活躍的美國,稍不注意就要引起環保人士的大規模抗議,特朗普一旦批準深海采礦,那么引發輿論風波和社會動蕩肯定是少不了的。
稀土(資料圖)
即便特朗普的“深海計劃”真能奏效,最終的開采成本,極有可能超過從中國進口的價格。因此,這項計劃或許只是為了安撫美國市場的一個托詞。總的來說,特朗普的“奇招”,更像是美國產業鏈孱弱的一面反映。試圖通過外部手段,解決內在問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而在這場貿易摩擦中,稀土雖然只是一個“小戰場”,卻是一張能夠影響大局的牌。面對中國的挑戰,美國能否在未來重新布局其產業鏈,實現真正的“制造業復興”?說實話,很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