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他的團隊似乎依然沉浸在對當前關稅政策的盲目自信之中。
美國財長貝森特甚至放出話來:“下周,我們將啟動與韓國的談判,美國現在的策略是,誰先來談,誰就能拿到更好的條件。”
這番“先談先得”的說法,聽起來頗有些誘餌的味道,仿佛在說,來得早就能多分一杯羹。
就在美國官員話音剛落之際,韓國卻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選擇。
據韓聯社報道,4月15日,韓國派出由40多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前往北京,與中國展開第二階段中韓自貿協定的深度磋商。
在這樣一個敏感時刻,韓國沒有選擇飛往華盛頓,而是堅定地走進了北京的大門,是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呢?
中韓再談自貿協定,美國坐不住了?
4月15日,在北京,一支由四十多名韓國政府官員和專家組成的龐大代表團抵達中國,陣仗頗為浩大,引發了廣泛關注。
他們此行的目的,是與中方就中韓自貿協定(FTA)第二階段的具體內容展開深入談判。
這場談判看似技術性強,其實影響深遠,關系到今后中韓之間經貿往來的新格局,也從側面反映出當前全球貿易體系在動蕩中尋求重塑的現實背景。
中韓自貿協定其實早已不是新鮮事。
2014年基本完成談判,2015年正式生效,成為當時中國與亞洲第三大經濟體之間最全面的一項雙邊貿易協定。
協議涵蓋范圍極廣,農業、機械、電子、化工、鋼鐵、汽車等領域都被納入其中,給兩國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也推動了雙邊貿易額的持續增長。
但時代變了,這幾年,全球經濟形勢風云變幻,地緣政治博弈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不斷抬頭,舊的規則已經顯得捉襟見肘。
尤其是數字經濟、綠色發展、新興服務業等新領域迅速崛起,原有協定中不少條款顯得“力不從心”。
正因如此,中韓雙方都意識到,必須更新和升級協議內容,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坐不住了。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公開表示,希望與韓國加強貿易合作,甚至不惜開出“先談先得”的承諾,試圖用誘人的條件來爭取韓國站到自己一邊。
這種突然的熱情,不難讓人看出其背后的焦慮和盤算。
美國當然明白,韓國作為全球第十三大經濟體,在亞太地區和全球供應鏈中地位重要。
數據顯示,2022年中韓貿易額一度高達3622億美元,雖然2023年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有所下滑,但依然保持在3108億美元的高位,遠超同期美韓貿易額的1936億美元。
這個差距之大,不僅是冷冰冰的數字,更是現實中經濟聯系緊密的體現。
韓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顯而易見:中國不僅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還是關鍵的投資來源國和技術合作對象。
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高度發達的供應鏈體系和不斷升級的制造能力,為韓國企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經濟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各國經濟早已緊密相連,誰都離不開誰。
搞單邊主義、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看似保護本國利益,實則破壞規則、擾亂市場,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美國最近拋出“好處”想拉攏韓國,反倒暴露了其一貫的虛偽與雙標。
過去,美國總打著“國家安全”的旗號,對包括韓國在內的盟友加征關稅,損害其經濟利益,如今又一副拉攏姿態,轉變之快令人咋舌。
更別說,美國在技術出口上對韓國的限制更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韓國在和美國的合作中吃過的虧,可不是一次兩次了。
韓國的平衡術:在中美之間走鋼絲
現在的韓國,確實像走在一根越拉越緊的鋼絲上,步步驚心。
一方面,它和中國之間的經濟關系早已深度綁定,中國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關鍵的供應鏈合作對象。
韓國的電子、汽車、化工等多個支柱產業都與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很多韓企在中國市場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和發展空間。
失去中國市場,對韓國來說,絕對不是小事。
但另一方面,韓國在安全上又深度依賴美國。
美韓同盟是其國家安全政策的基石,無論是軍事駐扎、情報共享,還是區域安全合作,韓國都離不開美國的“保護傘”。
這種“經濟熱、政治冷”的尷尬局面,讓韓國在中美之間顯得左右為難,既不能得罪中國,又不敢得罪美國,只能盡力維持一種脆弱的平衡。
隨著中美博弈愈演愈烈,這種平衡越來越難以維系。
特別是在半導體產業上,美國對韓國的施壓幾乎是赤裸裸的。
韓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占據關鍵地位,尤其是在存儲芯片領域全球領先。
美國為遏制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要求韓國減少甚至中止對中國的高端芯片出口,這無疑會傷害到韓國自身的核心產業利益。
而且,美國還通過各種手段,比如補貼政策、產業重組、供應鏈重塑,試圖將韓國企業從中國市場中邊緣化。
面對這種夾擊,韓國也并非完全沒有態度。
例如,在是否正式加入美國主導的“芯片四方聯盟”(Chip 4)問題上,韓國表現得非常謹慎,既參與了初步討論。
但也遲遲沒有給出完全的承諾,顯然是在努力避免與中國徹底對立,保住自己在亞洲和全球的產業鏈地位。
這一系列動作,說明韓國雖然身處壓力之下,但依舊在為自身利益爭取最大的回旋空間。
韓國其實心里非常清楚,若一味依賴美國,長遠來看只會失去自己的戰略自主權,淪為地緣博弈中的一顆棋子,被牽著鼻子走。
所以,在中美這兩大強權之間,韓國必須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平衡外交”之路。
中國也一直堅持推動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和“脫鉤斷鏈”的做法。
中韓自貿協定第二階段談判正是這一立場的現實體現。
中國通過不斷推進與包括韓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不僅希望擴大市場開放,也是在努力構建一個更加穩定、互信、共贏的區域經濟秩序。
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利于中國的長期發展,也對整個亞洲的和平與繁榮起到積極作用。
實際上,不僅是韓國,像日本、越南、馬來西亞這些亞洲國家也都在面臨類似的難題。
它們在安全上或多或少都和美國有聯系,但經濟上又與中國密不可分。
全球化時代,經濟利益早已交織在一起,誰也無法獨善其身。
搞單邊主義、脫鉤封鎖,不僅得罪朋友,還可能砸了自己的飯碗。
所以,越來越多國家意識到,與中國加強合作才是更現實、更務實的選擇。
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今天,唯有合作共贏,才是各國走向穩定與發展的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