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打貿易戰,無論結果如何,中美之間的貿易必然受損,無非損失多一點還是少一點,對于外貿來說,肯定損失不小。
但中國又是一個出口型國家,強大的生產能力既是利器,又是軟肋,如果中美貿易真的斷開,那么這些商品會被悶死在國內,最終一定會產生類似倒牛奶事件。
所以把希望寄托于美國身上,不如咱自己快點改變,那就是拉動內需,產品生產出來,如果國內可以自我消化,還有你美國什么事么?
最近上面也出了不少政策來幫助消化,促進內需,這些都是好事。
我相信在中國,只要下決心做的事情,就一定能辦妥,比如疫情期間封城這樣不可思議事情都做到了,沒有什么困難克服不了。
但是唯獨促進消費,說實話,我覺得比封城要難太多。
不是因為貧富差距,也不是因為分配制度——這些當然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稅收。
眾所周知,中國的稅收是從生產端收的,各種增值稅,只要你有生產,就必須交稅。
最后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時候,看上去沒有交消費稅,實際上一道道增值稅早就算在商品里面了。
毫無疑問,稅都是政府收的,只要生產不斷,政府就可以源源不斷收稅。
在生產大于消費的年代,這套邏輯當然是雙贏的。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后,生產力是大大提升,不僅僅滿足國內的消費需求,全世界的商品幾乎都是中國生產的。
在那個合作共贏的年代,全世界都在買你的商品,國內生產價值遠遠高于消費的價值,那么從生產端收稅無可厚非。
這也是為什么后面的改革一直有路徑依賴,動不動就是供給側改革,因為稅是從供給側收的呀,少收點稅,多放點貸款,無非這些。
疫情以后,經濟開始下滑了,很多人漸漸意識到生產和消費的重心開始傾斜了,也就這兩年,刺激消費的呼聲越來越高。
但是至今為止,我都沒看到某個高級文件提出“需求側改革”的說法。
不是它不想,而是沒東西改,因為政府收的消費稅是極其有限的。
比如那些大件,車子,房子,有明確的消費稅和契稅,摸著良心說,這兩年政府在車房這種大件上,給的稅收補貼已經夠多了,說刺激消費,也不是空手套白狼忽悠大家。
但是啊但是,并不是所有東西都有消費稅的,或者說,有消費稅的商品少之又少,我查了一下,一共15類,分別是:
煙,酒,高檔化妝品,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車,摩托車,高爾夫球及球具,高檔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電池,涂料。
這個大家對號入座吧,我估計平時購買頻率高一點的,也就是煙酒成品油了,以后把需求側改革進行到深處,不過是把煙酒成品油的稅減掉一點,基本上到頭了。
但是這個對于刺激消費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甚至擺不上臺面。
哪怕你把這些消費稅全免了,消費低迷的現狀依然不會改變。
這也是為什么國內不可能像西方國家那樣直接發錢。
因為稅是從生產端收的,消費端幾乎沒有稅收,免掉一點稅最多是少賺一點,但是直接發錢等于是虧血本了;
相反,西方國家的稅都是從消費端收的,他們發錢以后,民眾去消費,這個稅還一樣可以收回來。
一邊刺激了經濟,但自己損失又不大。
同時又必須把生產轉移到國外,因為生產端政府收稅少,不劃算,這就給了中國崛起最好的機會。
所以從稅收層面,特朗普要求制造業回流,那也幾乎癡人說夢,除非他從生產端收稅,不然美國政府要倒貼很多錢才能維持企業回流。
以美國現在的負債現狀,顯然很難做到。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國內發消費券刺激消費,一個個都摳摳搜搜,政府發了錢,還被大家嘲諷各種使用限制和不方便。
本來財政收入就非常緊張了,還要倒貼一筆錢出去,政府也是有苦說不出。
最后干脆和企業合作,讓企業讓利,套了個刺激消費的外衣,實際上又回到了“供給側”的老路上去了。
所以你想從根本上刺激消費促進內需,除了分配體制改革,減少貧富差距之類老生常談的問題以外,從技術手段來看,稅收也是重中之重。
只要稅還是從生產端收取,需求側就很難有很大改觀。
只是美國那邊的壓力越來越大,中美徹底脫鉤可能性不大,但是外貿重創的可能性極高,如果內需再起不來,那么后面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但是要讓內需起來,各種大山擋在眼前,我實在想象不出有啥好辦法移除這些大山。
我是七叔,一個虧了錢,又爬起來的男人
這個人,有點風趣,也有點騷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