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湖北巴東4月16日電 題:湖北三峽庫區“水上公交”的溫情堅守
作者 向利
清晨,隨著三聲短促的汽笛聲響起,“運發號”客船載著零星乘客從湖北省巴東縣西瀼坡客運碼頭緩緩駛向對岸。駕駛艙內,53歲的船長向家長雙手緊握舵輪,注視著江面。
船長向家長駕駛“運發號”客船。向利 攝
30余年來,這艘往返于巫山培石到巴東的“水上公交”,始終默默堅守在長江巴東段,成為沿岸10多個村落民眾出行的暖心依靠。
巴東地處長江三峽中段,是“萬里長江入鄂第一縣”。在沒有盤山公路和跨江大橋的年代,沿岸的民眾出行幾乎只能依靠渡船。
“1992年剛開始跑客運時,我們一共有8條船。從巴東到培石的航線每天都擠滿了人,一天能掙三四百塊。”在向家長的掌舵下,“運發號”30余年來從未發生過安全事故,為村民減免船費的善舉更是不勝枚舉。
“運發號”客船緩緩駛向對岸。向利 攝
然而,隨著G50、G42兩條高速公路貫通,宜萬鐵路、鄭渝高鐵相繼通車,加上水位上漲、鄉鎮移民等因素,“運發號”不僅成了長江巴東段僅存的幾艘客運船之一,乘客也日益稀少。
“現在坐船的大多是老人和學生。”向家長說,但是哪怕只有一個乘客,他們也會準時發船,把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我們上了年紀不會開車,坐船還是最方便。”68歲的村民陳敏說。
為保障沿岸民眾出行,2000年,向家長牽頭成立了巴東縣運發客運有限責任公司,將個體經營轉為公益性質,繼續運營3條重要客運航線。目前,公司每天固定4個班次,服務范圍覆蓋巴東信陵鎮、官渡口等多個鄉鎮。
“運發號”不僅方便了當地百姓出行,也成為外地游客領略巫峽風光的移動觀景臺。“坐在船上看兩岸青山碧水,真是太美了。”游客張昉說。
乘坐“運發號”客船的乘客日益稀少。向利 攝
巴東縣港航事業發展中心水運股股長王玉龍表示,將結合巴東縣農村水路客運實際情況,落實各項補貼政策,加強業務指導,確保農村水路客運正常運行,更好保障周邊百姓順利出行。
“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就會把船一直開下去。”向家長說,如今,巴東與外面的世界已經越來越近,但“運發號”依然會堅守著自己的航線。(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