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升級后的重慶市北倉文創街區人氣旺。
受訪者供圖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日前印發通知,明確2025年中央財政繼續通過定額補助支持部分城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黃河、珠江等重點流域沿線大城市傾斜。
上海市長寧區將中環橋下空間改造為體育公園,開辟籃球場、兒童活動場等,打造周邊居民的健身“主場”;重慶市渝中區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開展解放碑地下環道建設,以“一環七射多連通”的交通布局,極大提升區域交通運行效能,促進附近商圈提質擴容;貴州省貴陽市將印刷廠、舊廠房改造提升為文化創意空間,提供舒適服務體驗……跳出單一更新,突破空間限制,統籌空間規劃和各類資源,實現連片帶動城市建設發展大突破,近年來,各地涌現出許多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本期,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專委會委員、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三師”平臺負責人、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研創中心主任方小桃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專訪,探討立體空間重塑,以“小切口”推動“大更新”相關話題。
中國城市報:從醞釀準備、到實施行動、再到可持續模式探索,城市更新正穩步邁入可持續發展新階段。目前,城市更新工作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待解決?
方小桃:自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作出決策部署以來,各地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基本都已構建起“1+N+X”的政策體系,逐步建立健全了專項規劃、技術導則等技術支撐體系,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老舊廠房廠區更新、歷史街區保護、基礎設施完善等相關項目實施。2021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發布了《關于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全國21個城市(區)開展為期兩年的城市更新試點工作,形成了諸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當下,如何讓城市更新工作從行動到常態化模式的進階轉變,還需要持續破題。
一是更新工作協同性有待提高。城市更新工作是一項綜合集成要求較高的改革工作,需要關聯度高、互為支撐的城市更新相關工作部門建立更高效的統籌協調機制。
二是更新工作戰略性仍需加強。現階段的項目生成和實施出現片斷化、自由分散的問題,需提高城市更新在優化城市結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展現文化魅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運用“更新+文旅”“更新+消費”“更新+養老”等融合思維,謀劃出具有綜合效應的項目。
三是相關政策創新出臺有待提速。一體化“投融建管運模式”有待健全、更新權益保障和利益分配機制有待完善、既有建筑改造相關技術標準有待創新,這些問題都制約城市更新項目的推進,影響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如山地城市中既有建筑實施更新改造時,因難以滿足現行規范標準而可能直接導致項目擱淺。
中國城市報: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走好城市更新內涵式發展道路,如何服務好全國城市更新大局?
方小桃:全國城市更新的普遍性在于以人民城市、可持續發展為價值共識,以民生保障、生態修復、安全韌性為基礎要求,以實現新型城鎮化、“雙碳”目標及歷史文化傳承為戰略導向。其特殊性多產生于地理基因、文化密碼和經濟基底。
廣東深圳水圍村的“握手樓”華麗變身為人才安居房;江蘇蘇州在廣濟南路地鐵站開設食堂,將地下空間打造為便民生活樞紐;重慶洪崖洞通過“山城步道”導流給了戴家巷……這些優秀的案例展現的正是城市更新普遍規律與特殊實踐的辯證統一,是各地互相借鑒學習的成功經驗。找到可實行的“小切口”,可以通過構建如軌道站點、步道、街道、公共空間等立體更新脈絡,激活整座城市的更新資源點,實現成片連片帶動城市建設發展的“大突破”,形成“千城共律、萬象更新”的中國方案。
去年10月,由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牽頭開展的中心城區15個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就是軌道站點及日常出行空間的品質提升,帶動片區城市功能完善的“小切口”。重慶市是典型的歷史資源豐富的山地城市,其“上天入地”的軌道交通更是一塊“活招牌”,吸引和承載著大量的市民與游客。為將重慶打造成為“可游可賞可讀”的城市,中心城區通過構建起以軌道站點為“花心”,山城步道為“花枝”,現代社區、歷史文化街區、公共空間為“花瓣”的立體更新結構,帶動激活整座城市的更新資源點,實現成片連片帶動城市建設發展的“大突破”。如重慶市南岸區“重慶人家·馬鞍山”片區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項目,通過改造上浩軌道站點,銜接馬鞍山的山城步道1000米、老舊小區1個,盤活低效空間資源3處,提升公共綠地1處,實現了整個片區品質明顯提升。
中國城市報:城市更新是促進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可以盤活社區內閑置低效場地,為多元業態發展提供空間和服務保障,實現產業升級與城市功能提升的良性互動。如何推動城市空間更新與功能優化有機融合?如何使空間價值從“場所租金”升級為“體驗溢價”?
方小桃:新時期以“內涵式增長”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其訴求在于通過產業的升級與功能再造,為城市能級提升做好支撐。
重慶、貴陽、昆明等都是具有山水格局的大城市,更新需跳出二維平面思維,在“空間高度—時間厚度—參與廣度—體驗深度”四維坐標系中尋找突破,讓城市真正成為承載美好生活的有機生命體。需充分運用其獨特的山水地貌與人文積淀,在立體空間重塑、多元主體協同、全維場景營造等方面形成特色范式。
首先,要推動立體思維破局,高密度山地城市可通過垂直維度的功能疊合,實現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約。其次,要實現復雜系統治理,各地政府要推行多元主體參與、多要素協同的“社會技術系統”,從經濟和治理上保障更新的可持續性。此外,要加速場景營造驅動更新,通過積極實施城市更新,一體化打造文化、旅游、休閑娛樂與山地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推進生活、創業、消費、養老、文旅等全維度場景營造,讓空間價值從“場所租金”升級為“體驗溢價”。如重慶市塔坪老舊小區改造,充分挖掘緊鄰觀音橋商圈的區位優勢,借助流量輻射,充分導入文創藝術類與新派體驗類商業,吸引特色咖啡、精釀啤酒、攝影體驗等150家店鋪經營者自發入駐,帶動投資約4000萬元、創造600個就業崗位,形成近13萬平方米的創意時尚文化生活帶。
中國城市報: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理念是對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科學總結和創新。如何引導更多人民群眾或社會組織積極有效參與到城市更新工作中?
方小桃:一是完善多元參與法律法規新體系。建立保障多元主體參與城市更新的指導方針,進一步厘清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眾個人等主體之間的權責邊界,細化技術規范、管理程序、操作指引等行政規章,突出責任均擔、利益共享,促進制度建設、規劃體系和管理體系的有效銜接。
二是構建多元參與溝通協商新機制。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設置共享會客廳、鄰里空間等公共空間,匯聚各方利益訴求;實行社區黨委牽頭,實施主體、物業公司、社區居民、社區“三師”(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代表固定參與的共治模式,建立“街鎮吹哨、部門報道”的閉環工作機制。比如,重慶民主村更新改造的成功離不開社區“三師”的全過程參與,從最初獲取居民需求謀劃如何補短板,到中期與居民溝通確定方案,再到后期了解居民滿意度并持續反饋更新,充分體現了專業技術力量在多元參與溝通協調機制中的橋梁作用。
三是建立居民自主更新治理新模式。健全推行“房屋三項制度”(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探索“居民主體+政府補貼”的出資模式,通過政府引導撬動居民投資,提高自主更新出資比例,帶動居民自主更新、社區自發造血,推動建立可持續的更新模式。
■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永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