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業務指導,光明日報社、光明網聯合主辦的2024“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宣傳活動正式確定100位候選人名單并向社會公示,四川共有7人入圍,其中,來自雙流的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所長胡光俊在列,一起來看看。
胡光俊
四川省峨眉山市雙福鎮人,出生于1949年7月19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所長、四川省織錦工藝大師、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四川省道德模范、成都大學東盟藝術學院客座教授、蜀錦蜀繡研究所研究員、“一帶一路”國際教育聯盟非遺文創專家委員會專家。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終。胡光俊2008年在雙流九江成立了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從事蜀錦織造技藝的傳承、研究、創新發展和技術改良。他曾多次攜蜀錦產品參加國際國內展銷、展評,個人獲省市獎項10余次,作品獲獎20余次,帶領團隊研發蜀錦類作品60余種。
“從事蜀錦織造工藝50余年,胡光俊用精湛的手工技藝展現蜀錦的獨特魅力。他投身于蜀錦織造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長期堅持宣傳、講授蜀錦的歷史文化和織造技藝,用堅韌的意志和執著的追求,守護著這一古老工藝。”這是第八屆四川省道德模范發布盛典給予胡光俊的頒獎詞。
在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胡光俊坦言,自己能夠在蜀錦織造這行堅守是因為蜀錦承載了相當厚重的歷史文化,從栽桑養蠶、繅絲印染到織綢織錦、服裝服飾,它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載著濃濃的鄉愁記憶。“如果蜀錦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消失了,真的是一大損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蜀錦織造技藝是民族的、國家的,也是世界的。”
這些年,為了和年輕人交流并傳授蜀錦這門技藝,年過七旬的胡光俊依然和同事們擠在狹窄的工人宿舍里,同吃同住,只為心中那份堅守、那份傳承。通過他們數年如一日的研發、改良和創新,現在的蜀錦可以做小到鼠標墊、皮帶扣面,大到床上用品、服裝面料、桌布和披肩、圍巾、抱枕等工藝品;更重要的是現在通過電子紋枕提花等技改,實現了花紋控制的電子化。
據了解,文化類視頻創作者、四川非遺宣傳推廣大使李子柒復出后首秀——在“多彩非遺 共生共享”2024煥新非遺·天府之夜活動身著蜀錦裙亮相,裙子的布料正是出自雙流區的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
李子柒如何與蜀錦產生了交集?據新華社報道,在停更的三年里,李子柒走訪了20多個省市,拜訪了100多位非遺傳承人和文化工作者,胡光俊,正是其中之一。在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李子柒向胡光俊學習蜀錦技藝,花了大半年時間。
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從成立至今,胡光俊一直艱難而又堅定地帶著這個僅有22人的團隊披荊斬棘前進著。為了實現蜀錦的“自我造血”功能,他帶領著團隊不斷在蜀錦產品開發上進行新的探索、創新。他對記者說:“除了傳統的服飾與錦畫,我們還相繼開發出了對接當下生活的新產品,比如書簽、鼠標墊和手機殼等,并承接了2023年成都大學生運動會獎牌綬帶設計、制作的業務,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回饋。”
近些年來,胡光俊除了在研究所帶徒弟做好傳承工作外,還積極走出去講課。通過走進學校課堂和參加各類公益講座,他正在努力把蜀錦的歷史價值和美學價值像種子一樣播撒進了人們的心里,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來學習和傳承蜀錦藝術。
如今,胡光俊身兼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客座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世界絲路藝術史課程授課組專家組主講專家等職。面對這些不同的身份,他對記者講:“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我國這項優秀的傳統織造技藝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同時,我也希望未來通過我們的技術革新,生產出更多物美價廉的蜀錦,讓蜀錦走進千家萬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