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慶齡是一位偉大的女性,其出自名門之家,身份高貴且學富五車,后嫁給國父孫中山先生,更是受到全國人民尊敬。其一生經歷過敗落的晚清、動蕩的民國、艱難的抗戰和解放戰爭,直至新中國,可謂有著豐富的人生。
隨著時代的變化,宋慶齡的身份也在發生著改變。小時候她是父母最疼愛的女兒,讀書時她又是新時代女性,嫁給孫中山后又被人尊稱為“國母”。
但無論身份如何轉換,時代如何變化,觀其一生所攝照片,會發現她始終保持著一種發型——富有江南特色的“芭芭頭”。
而宋慶齡之所以保持這樣的發髻,其實與她的母親有關。
成就“國母”的偉大母親
宋慶齡的母親名叫倪桂珍,雖然她是一位舊式女子,但其眼界、能力和對革命的付出絕不輸于其丈夫宋耀如。
倪桂珍出生于1869年,父親倪蘊山是耶穌教上理公會的牧師,母親徐氏是明代著名科學家徐光啟的后代,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一兄一姐,下面有一弟一妹。
在封建年代,社會對女性的壓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纏足,許多女性都遭此制度的毒手,毀了一生。然而,倪桂珍卻是個例外,她天性開放,熱愛自由,即使生活在封建的大家庭,仍堅決拒絕纏足。
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倪桂珍也同樣做出了反抗。
在遇到宋耀如之前,祖父倪為堂就曾將她許給了一名叫保祿的有錢人家的孫子為媳。對此倪桂珍頗為反感,一是她受西方教育的影響,對婚姻上追求自由戀愛,二是她在私塾念書時深受保祿欺辱。
最后,在她的堅決反對下,父母只好為其取消了婚約。
那時候,大家族都講究門當戶對,倪家自然也是如此。但倪家長輩怎么也沒想到,倪桂珍偏偏喜歡上了無錢無勢的漁民之子宋耀如。
不過,宋耀如雖然家世很普通,卻是個有志青年,倪桂珍正是看中了他有追求、有上進心這一點。此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他們都是基督教徒。
1887年,19歲的倪桂珍嫁給了20歲的宋耀如,并在之后的16年恩愛時光中生下了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三兄弟。
由于自身很優秀,所以倪桂珍毫無疑問成了六個孩子的啟蒙老師,她將自己追求自由、開放、民主的性格都傳遞給了后代。尤其是次女宋慶齡,簡直復刻了她所有品質。
倪桂珍聰明智慧,她14歲時進入上海斜橋白云觀美國教會所辦的女子學校接受高等教育,擅長鋼琴、英文、數學。
而宋慶齡14歲官費出國,在面對充滿荊棘留洋之路的同時,她還要照顧比自己小四歲的妹妹宋美齡。
抵達美國后,宋慶齡進入波特溫學校學習法文和拉丁文,為考大學做準備。在課余時間,宋慶齡還擔任家庭教師賺取學費。
宋慶齡酷愛讀書,愛潑斯坦曾夸贊她是一個“無書不讀”的人,所以學校圖書館里的工作人員經常能夠看到她的身影。
據記載,宋慶齡讀書很廣,小說、傳記和歷史都是她閱讀的范圍。但宋慶齡讀得最多的是一些非常嚴肅的書,而這些書一般女孩子都不會選擇。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努力,1908年,宋慶齡在佐治亞州梅肯威斯里安女子學院正式注冊入學。雖然主攻的是文學專業,但宋慶齡對每一門功課都非常認真,她對哲學和歷史也有著同樣濃厚的興趣。
宋慶齡的英語水平是一流的,不僅能夠流暢對話,還能寫出具有深刻見解的文章,深受老師們的夸贊。
盡管如此,但宋慶齡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為了不讓自己和妹妹忘記母語,她經常都會和妹妹用母語交談。有時,宋美齡覺得用英語交談方便,不愿意練習漢語,宋慶齡就會把她關進房間里,強制她練習到規定的時間。
豐富的知識儲備,加上自己獨到的見解,使得宋慶齡小小年紀就極具智慧。
1911年,17歲的宋慶齡在院刊上發表了她第一篇文章《留學生對中國的影響》,她呼吁所有中國留學生“把一切好東西、有價值的東西學到手”然后解決祖國的當前存在的各大問題。
1912年,她又在院刊上發表了政論文《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事件》贊頌辛亥革命。
1913年,她在《威斯里安》發表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講述了中國婦女的覺醒,這也為她后來從事婦女和兒童慈善事業奠定了基礎。
這年6月,宋慶齡完成了她在美國的留學之旅。相比與幾年前偏向幼稚的她,如今的她變得成熟穩重、剛毅果敢。
延續母親善良品質
其次,倪桂珍的善良品質也成為了宋慶齡的行為典范。
早些年,倪桂珍跟隨丈夫宋耀如到昆山傳教,一直生活在上層圈子的她第一次感受到了人間疾苦的滋味。她親眼目睹了百姓的窮苦、疾病困難和倍受欺壓,這激發了她內心的慈善念頭。
至此開始,倪桂珍救濟孤兒、醫治病患,與宋耀如一起創辦學校、孤兒院、育兒園等,教孩子們讀書認字,為窮人播撒希望。
母親的慈愛之心深深影響著宋慶齡,在她有一定的能力后,便開始接力慈善事業。
“五卅慘案”后,宋慶齡及時站了出來,號召婦女們募捐,支持南方罷工,并幫助那些在上海流離失所的工人。
為此,宋慶齡專門成立了一個特別的團體——上海救濟“五卅慘案”失業工人聯合會,做了大量救助工作。
1932年,淞滬抗日戰爭打響,宋慶齡、何香凝赴真如十九路軍前線指揮部進行慰問。當她得知國民黨當局未發棉衣、拖欠軍餉,導致十九路官兵在數九嚴寒天中僅穿單衣單褲時,既氣憤又難過。
因此從前線歸來后,她立刻發動各界緊急提供御寒衣物,在數天之內就將3萬余套棉衣、絲綿背心分批送到了部隊。
在十九路軍被迫撤離后,許多傷員都留在了當地,宋慶齡又四處奔走,建立起了國民傷病醫院,使傷員們得到了妥善安置。
宋慶齡一生都沒有子女,因此非常注重中國兒童的生活,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她可謂是傾注畢生心血。
1938年,由于戰事緊張,無數革命者忘我投身抗戰之中,可這樣一來,他們的孩子就無人照料。為了能讓革命者們的后代得到更好地照顧,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成立托兒所。
不久,洛杉磯托兒所成立,由丑子岡同志帶頭,許多后勤人員加入了這場保護革命火種的行動中。他們不辭勞苦,不求回報,含辛茹苦地照料著孩子們的生活。
然而,隨著戰爭的發展,托兒所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供應孩子們的生活物資也變得極為緊缺。就在這時,宋慶齡猶如“神靈”一般,給托兒所帶來了溫暖。
當時身居香港的宋慶齡聽說了托兒所的情況,便立馬號召大洋彼岸的洛杉磯愛國華僑及國際友人們捐助藥品、玩具、食品及幼兒生活用品。這些物資幾經磨難,之后千里迢迢來到了延安。
隨這些物資來到延安的,還有宋慶齡的一封信,她明確表示:“這些東西是送給孩子們的,包含了洛杉磯人民的一片深情。”
除了幫助革命者的后代,宋慶齡還關注著千千萬萬個因戰亂失去家庭庇護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于是,宋慶齡開辦了許多孤兒院,兒童們被接到孤兒院里,不僅能得到衣食住行、醫療等照顧,還能接受正規教育。
1948年,大批無家可歸的流浪兒童大量涌入上海,由于當時國內還沒有穩定,不少流浪兒童因貧窮疾病而去世。
看到這些場景,宋慶齡異常揪心,于是她借畫家張樂平筆下流浪兒童“三毛”的影響力,舉辦了數場晚會,向海內外各界人士籌集善款,幫助上海眾多流浪兒渡過難關。
救助兒童的這項偉大事業,宋慶齡一直堅持到了新中國成立后。
1949年,宋慶齡創辦了中華兒童福利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的慈善組織。之后,第一間婦幼保健院、少年宮、專屬兒童的劇場、藝術館等活動場所,都在宋慶齡的一手支持下創辦起來。
此外,宋慶齡甚至捐出了自己的房子作為幼兒園的教學樓,并發表演講,呼吁救助孤兒。
像母親一樣追求自由戀愛
要說宋慶齡最像母親倪桂珍的一點,就是她對自由戀愛的執著。
有人說,宋慶齡堅持與大自己27歲的孫中山結婚,傷透了父母的心,但其實不然,宋慶齡追愛成功的背后,也有母親倪桂珍的幫助。
那年,20歲的宋慶齡大學畢業,原本準備回國的她,卻收到了父母從日本橫濱發來的急電。原來,由于“二次革命”的失敗,袁世凱對孫中山及宋耀如等革命人士展開了追殺,無奈之下,宋耀如只好攜家眷搬到了日本居住。
在這種情況下,宋慶齡也只好暫時放下了回國的計劃,于當年8月抵達日本橫濱。
第二日,宋慶齡便與父親及姐姐宋靄齡一起,來到了東京孫中山的住處拜訪。
見到宋慶齡的那一刻,孫中山不由得瞪大了眼睛,因為上一次見面的時候,她只有一歲,如今已長得亭亭玉立。而見到孫中山的宋慶齡,心中也不由得泛起崇拜之情,在美國的時候,她就聽說過他的許多事跡。
雙方見面,寒暄之后便進入正題。原來宋靄齡之前是孫中山的英文秘書,但近期她要與孔祥熙結婚,無法再工作,宋耀如便有意將二女兒宋慶齡安排在孫中山身邊,協助其工作。
宋耀如愿意傾盡一切幫助孫中山,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決定,卻在無意中促成了一段姻緣。
與年輕漂亮、能干又溫雅的宋慶齡在一起工作,孫中山很難不被其吸引。
據孫中山友人梅屋莊吉的兩個女兒回憶,1914年夏天的一次晚間聚會,宋慶齡彈奏了鋼琴,并演唱了非常動聽的女高音唱段,整個過程,孫中山就站在不遠處,用充滿欣賞的眼神一直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她。
從那時開始,梅屋莊吉的家人就已經注意到孫中山對宋慶齡產生了特殊的情愫。
而宋慶齡,在與孫中山相處的過程中,被他深陷低谷卻能夠掙扎向前,拯救中國革命的英雄氣概所深深吸引。
1914年11月,宋慶齡給還在美國讀書的妹妹寫信,表示:“我從來沒有這樣快活過……我真正接近了革命運動的中心。我能幫助中國,也能幫助孫博士。他需要我。”
可以看出,宋慶齡這封信中“他需要我”這句話含有雙重意義,可惜當時宋美齡并沒有看出來,她以為姐姐只不過單純地對革命癡迷,而不是為一個人。
但是作為母親的倪桂珍,對女兒與孫中山過于密集的接觸,心中已經有了隱隱的擔心。為了阻止她所擔心的事情發生,已經先一步回到上海的倪桂珍,謊稱自己生了病,并寫信讓宋慶齡回國侍疾。宋慶齡信以為真,果真回到了上海。
倪桂珍以為分開就能使這段還未形成的感情慢慢淡化,直至消失,可她沒有想到的是,這反而使得孫中山更加確定了自己對宋慶齡的感情。
據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的家人回憶,宋慶齡離開后,孫中山就一直精神不佳,一向愛看書的他也心不在焉,就連吃飯也沒了食欲。
梅屋莊吉的夫人德子非常擔心,多次詢問孫中山是否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或者飯菜不可口,但孫中山總是避而不答,心事重重。
后來,在德子的反復追問下,孫中山這才承認,他是因為宋慶齡的離開所以變得悵然。他親口承認:“我忘不了宋慶齡,遇見她,使我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到了愛情,體會到了相思的痛苦以及戀愛的喜悅。”
德子被這一番話震驚到了,因為孫中山與宋慶齡相差27歲,這顯然違背了普通人接受的年齡差距。
或許是這次分別讓孫中山看清了自己的內心,他迫不及待地對在上海的宋慶齡展開追求,但他并沒有直接表達愛意,而是不停地關心宋慶齡的生活和學習,并提供幫助。
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孫中山與宋慶齡都以信件的方式保持聯系,倪桂珍對這一切毫不知情。
1915年3月,宋慶齡決定再次回到東京,倪桂珍以為“危機”已解除,便同意了。沒想到,剛到東京的宋慶齡,就立刻答應了孫中山的求婚。
關于這場求婚,廖仲愷是為數不多的見證人。許多年以后,其外孫女李湄在書中描述了當時的場景。
一次,孫中山、宋慶齡和廖仲愷等人到某處風景區玩耍,快到山頂時,孫中山攔住了廖仲愷,示意他要與宋慶齡單獨相處。廖仲愷會意,與其他人在半山坳休息,過了會兒,就見兩人滿面春風地下了山。
后來廖仲愷才知,那日孫中山求了婚,宋慶齡當場答應,但考慮到父母的態度,她決定先回上海一趟。
6月,宋慶齡重返上海,但當她提出與孫中山的婚事時,卻遭到了全家人的強烈反對。讓她更為無法接受的是,姐姐宋靄齡為了阻止這段感情,竟悄悄為她安排了一樁婚事。
宋慶齡當場暈了過去,直到晚年,想起這件往事她仍會止不住地掉淚。
而另一邊,孫中山也在為他們的婚姻努力鋪路。他深知好友宋耀如是不可能讓女兒做外室的,況且他也不愿意委屈宋慶齡,于是他派出貼身秘書,向原配盧慕貞提出了離婚的請求。
盧慕貞17歲嫁給孫中山,為其育有兩女一子,但兩人為包辦婚姻,實際沒有感情基礎。且盧慕貞也知自己對孫中山的事業沒有幫助,遂很干脆地同意離婚。
在上海家中的宋慶齡很快就得知了此事,她為孫中山的決絕態度感到感動,她決定不再等待父母的轉變,立即自主采取行動。
宋慶齡究竟是如何離開上海的家,去往日本與孫中山結婚的?
美國作家斯諾曾在書中寫道,宋耀如夫婦為了阻止女兒的婚事,竟將宋慶齡反鎖在屋中,后來在女仆的幫助下,宋慶齡才從窗戶爬出去逃跑了。但晚年,宋慶齡就此事進行了澄清。
宋慶齡說:“我父母不是那么愚蠢的人,也從未把我反鎖在屋中。”
之后,宋慶齡敘述了“出逃”的整個過程。那日清晨6點鐘,趁著父母還未起床,宋慶齡悄悄離開家,登上了去往日本的船。
在離家的時候,有一件事深深地刻印在了宋慶齡的心里。原來,她在穿過草地走出院門前時曾回頭張望,卻看見母親的窗簾拉開了一條縫。母女倆四目相對,但母親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似乎在默默支持她的決定。
對于母親,宋慶齡內心充滿著敬意與思念。
1931年,倪桂珍去世,臨終前她要求女兒不剪短發,宋慶齡便依照母親遺訓,一直保持著“芭芭頭”到離世。
60年代,紅衛兵認為長發是舊式女子發型,便要求宋慶齡剪齊耳短發,但固執的她堅決不肯,只為遵循母親遺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