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4月16日文章,原題:歐盟是時候停止將其對華政策外包給美國了 2025年,歐洲在地緣政治的不確定狀態中徘徊不定。當華盛頓掌控節奏、北京不斷拓展影響力之際,歐盟卻始終游離在模棱兩可的立場中。布魯塞爾無法制定出一套連貫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自主性最為關鍵的時候,這使得歐盟陷入脆弱境地。
面對咄咄逼人的白宮,歐盟現在需要與中國建立一種有效的關系作為制衡——卻發現自己缺乏建立這種關系的框架。歐盟當前這種分裂和優柔寡斷的狀態,不僅源于布魯塞爾多年來對華盛頓的服從態度,也源于其尚未明確的對華立場。
這種不作為的狀態可以追溯到歐盟2019年的戰略展望。它非但沒有明晰立場,反而將中國貼上“合作伙伴”“談判伙伴”“經濟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對手”的標簽,從而使混亂狀態制度化。在隨后的幾年里,布魯塞爾將其對華政策外包給了華盛頓。多項所謂的歐洲舉措——5G限制、半導體出口禁令或對電動汽車征收關稅——往往與美國的政策不謀而合。歐洲并未起到引領作用,歐盟只是將美國的倡議重新包裝成自己的戰略,錯把模仿當成了自己的方向。
多重危機——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供應鏈中斷——暴露了歐盟的脆弱性,但未能促使其做出有意義的調整。相反,布魯塞爾繼續回避艱難的抉擇,習慣性地聽從華盛頓的領導。這使得跨大西洋聯盟關系凌駕于諸如確保進入中國市場這樣的戰略利益之上。
隨著美國政府的一些政策破壞了以往美國與歐洲之間的共識和緊密關系,歐盟有機會確立自己作為全球參與者的地位。但如果歐盟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行動,這一機會窗口很可能會迅速關閉。
如果歐盟渴望保持其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就必須制定一項基于歐洲自身利益的對華政策,而不是沿襲美國的做法。這需要對過去的失敗進行坦誠的評估,并有勇氣開辟一條獨立的道路。否則,在一個影響力是靠努力爭取而非想當然就能獲得的世界里,歐盟將繼續走向邊緣化。(作者塞巴斯蒂安·康丁·特里略-菲格羅亞,宋波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