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萬物復蘇。今年3月開始,草鸮、黃腿漁鸮、紅角鸮等“貓頭鷹”多次現身成都城區和都江堰市。它們的出現,吸引了許多觀鳥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察和拍攝。
停留在成都浣花溪公園里的紅角鸮。攝影:奇開得勝
但最近,有部分攝影愛好者為了拍到貓頭鷹看似呆萌可愛的“大眼照”,竟頻繁播放起較大聲響的鳥鳴音頻將其“吵醒”。不僅如此,更有甚者還使用上強光手電直射鳥類來“補光”輔助拍攝。
對此,鳥類專家表示,如此拍出的“大眼照”很可能是鳥類的應激反應,而強光手電會讓貓頭鷹等夜行性動物瞬間失去視覺,很可能產生不可逆的傷害。他向公眾呼吁:文明觀鳥,尊重鳥類自然狀態,切勿進行干擾和誘拍。
浣花溪公園來了紅角鸮
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寶”
4月13日,一只紅角鸮出現在浣花溪公園的密林中的消息不脛而走,當日下午就有許多觀鳥和攝影愛好者前往現場。4月14日下午,記者在浣花溪公園西南側一條步行道上看到,大約二十多位攝影者圍在一起,鏡頭一致對著旁邊的樹叢。順著鏡頭的方向望過去,一只灰褐色的紅角鸮站立在樹枝上,隨著樹枝的搖晃輕微擺動。這只紅角鸮正在閉眼休息,當它稍有動作,周圍的相機快門聲就響成一片。
2025年4月14日,正在成都浣花溪公園拍攝紅角鸮的愛好者。攝影:楊濤
公園管理人員不時提醒攝影者,不要踩踏綠化帶,并且保持安靜文明拍攝。攝影愛好者也自發拉起警戒線,和紅角鸮保持距離。
有人故意播放鳥鳴“誘拍”
被制止后起沖突
4月13日下午,攝影愛好者昶先生聞訊趕到了浣花溪公園。紅角鸮是夜行性動物,為了拍到紅角鸮睜眼的畫面,有人在手機上播放紅角鸮的鳴叫聲試圖吵醒它。
昶先生回憶:“下午5點左右,我在現場聽到了有人播放紅角鸮叫聲,前后持續10多分鐘。”同在現場的一位攝影者試圖勸阻這一行為,卻和聲音播放者發生激烈言語沖突。昶先生說,在沖突發生前,已經有一位攝影者播放了大約五分鐘的鳥鳴聲,“樹上的紅角鸮被吵醒后,隨即傳來一連串快門聲。”
停留在成都浣花溪公園里的紅角鸮。攝影:奇開得勝
13號當天同在現場拍攝的王先生則認為,播放鳥鳴時間很短,不會對鳥類有什么影響。王先生還表示,他們平時拍鳥時都會相互提醒文明拍鳥。
3月中下旬,一只草鸮出現在成都地鐵1號線韋家碾地鐵站附近荒地。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也發現,有個別攝影愛好者甚至使用上強光手電對草鸮進行照射,以輔助對焦。
國內拍鳥群體增大
愛好者編《觀鳥指南》提醒文明觀鳥
如何文明觀鳥,又怎樣在最大程度上減少對鳥類影響?王惠是四川龍橋黑熊救護中心動物感知與福利部門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一位觀鳥愛好者。王惠發現,隨著國內觀鳥群體的增大,一些愛好者對鳥類直接或潛在的干擾不斷凸顯。“其中一些失當行為并非主觀刻意,而是缺乏了解和認識。”王惠說。
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王惠編輯了《文明觀鳥行為指南》,給廣大鳥友提供了建議。王惠在指南中建議,不要在鳥類育雛期間在巢區播放鳴聲,以免將正在育雛的禽鳥吸引開,影響正常育雛。指南還提到,用強光直接照射鳥巢可能會讓親鳥棄巢或雛鳥受驚后落巢。夜觀時使用手電需要謹慎使用,并限制使用時間和光照強度。比如每次只用幾秒,5分鐘內不超過30秒,并在手電筒前放置紅色或綠色濾鏡,光束不直接照射在鳥類身上。
鳥類專家:看似可愛的“大眼照”
很可能是應激反應
廣西海洋科學院的生態學博士,從事鳥類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方面研究工作的朱磊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平常所說的“貓頭鷹”是鳥類中鸮形目物種的統稱,大部分鸮類都是夜行性動物,它們視網膜上有豐富的視桿細胞,這些細胞對弱光非常敏感,能讓貓頭鷹在漆黑的夜晚看清周圍的環境,就像自帶了夜視儀一樣。“使用強光手電,可能會讓鸮類瞬間失去視覺能力,就好像晚上開車,對向來車使用遠光燈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一樣。”朱磊解釋說。已有研究發現,夜行性鸮類在晚間如果突然暴露在強光下,視覺會受到沖擊,影響其正常活動。如果反復遭受強光刺激,可能會對視覺造成不可逆影響,導致它們陷入危險的處境。“部分愛好者眼中的大眼呆萌狀態,很可能是鸮類的應激反應”朱磊說。
封面新聞記者楊濤 宋瀟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