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還沒注意,今年養老行業正在悄悄迎來大轉折。
不光政策在發力,連就業風向都在變:國家正在號召年輕人盡快加入養老行業。
多地密集行動,“搶人”進養老
過去一提到養老行業,大家想到的多是護理院、養老院的阿姨叔叔,但現在,各地都在“搶年輕人入局”。
比如上海,2024年初發布了一個《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行動方案》,定下目標:到2027年,養老護理人員力爭突破8萬人。
而此前,遼寧、山西、廣西、重慶等地,也陸續出臺了鼓勵政策,紛紛開始招人、培訓、補貼一條龍推進。
乍一看是普通政策,但背后的信號其實很清楚:中國人口結構變了,養老已經從“家庭責任”變成“國家工程”。
一邊老得快,一邊生得少
我們面臨的不是單純的“人老了”,而是“老得太快、生得太少”。
過去我們經歷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尤其是1950年代、1960年代出生的那批人,如今正集中步入退休年齡。
而與此同時,近幾年出生人口數據堪憂,2023年新生兒數量已經跌破900萬,而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較2023年也僅增長了52萬人。
而實際的中國總人口已連續3年負增長。
結果就是——老年人越來越多,年輕人越來越少,養老壓力撲面而來。
以上海為例,截至2023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占到戶籍人口的37.4%。
與此同時,全市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僅6萬人,缺口在2萬人以上。
如果再放大到全國,情況更嚴峻——目前全國養老護理人員大約只有30多萬人,而潛在需求是1000萬人!
護理員嚴重缺人,質量也不樂觀
人員少還不是最棘手的問題,質量也跟不上。
拿成都的數據來說,養老護理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占比只有1.4%。
不少從業者是“轉行”或者“被動進入”,專業素質不高,服務能力跟不上老齡化社會的需求。
所以,從政策端到執行端,國家都在推動一個新方向——讓養老護理專業進校園,讓年輕人成為主力軍。
問題來了:年輕人愿意干嗎?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目前養老相關專業,學生少、畢業生就業率也不高。
山東某高校養老專業畢業生不到70人,卻有400多個崗位在排隊等人去。
而問題的核心在于:年輕人不想干。
為什么?三道心結橫亙在前:
- 心理門檻高:很多人接受不了“照顧人”這類工作,覺得不體面。
- 收入不算高:雖然逐漸提高,但總體來看,還沒能讓年輕人覺得“值”。
- 社會認知偏見:干養老被認為“沒出息”,甚至會被家人勸退。
看看鄰居日本怎么干的?
其實養老并不是“低端行業”,關鍵在于怎么做。
在日本,養老護理員叫“介護師”,是專業、有門檻的職業。
早在2000年,日本就立法強制推行“介護保險”,所有人都要繳納,保障了養老院的資金來源。
結果呢?一線護理人員收入不輸白領,平均年薪超過18萬元人民幣。
而且通過國家認證考試后,收入還能翻上去。
這不僅讓行業有吸引力,也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人愿意干,機構能賺錢,老人也能安心。
回到中國,機會其實已經在路上
雖然我們起步晚,但也已經在追趕。
從專業開設、崗位補貼,到創業支持、培訓投入,國家已經在盡可能鋪路。
只不過,這條路到底能不能走通,關鍵在于:
- 政策要真落地,不能“一邊招人一邊趕攤”;
- 社會要轉觀念,不能把“養老”當成低人一等的事;
- 年輕人也得看準風口,別總盯著“光鮮行業”。
老齡化不是遙遠的問題,它已經迫在眉睫,影響到我們這一代人。
未來幾十年,養老產業會像當年的互聯網、電商一樣,成為全新增長點。
而年輕人,可能就是這場變革中的第一批“掘金者”。
未來的養老行業,遠不止護理員一個崗位。
它還涉及醫療、心理咨詢、康復設備、智慧養老技術、服務管理等多個維度。
你不一定非要端屎端尿,但可以是數據分析師、系統運維員、照護方案設計師,甚至可以是一個創業者。
所以別小看這個行業,它可能是未來20年最穩定、最具成長性的賽道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